Page 12 - Nov 29 2017 HK Important Chinese Ceramics
P. 12
旋汲澄泉滿膽瓶,一枝斜插置幽亭
秦大樹
fig. 1 An early Jun box excavated from the fig. 2 An early Jun lotus-form washer fig. 3 A Jun yuhuchunping excavated from an
Liujiamen kiln, Northern Song period excavated from the Liujiamen kiln, early Jin tomb in Jinshanjin, Haidian, Beijing
圖一 劉家門窯址出土第一期前段鈞釉盒 Northern Song period 圖三 北京海澱金山金墓出土鈞窯玉壺春瓶
圖二 劉家門窯址早期地層出土的鈞釉蓮花洗
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將於 2017 年秋季拍賣一件鈞窯天青釉紅 彩到金代就變成了有意施加,斑塊較小並較規整的紅斑了。
彩玉壺春瓶。此瓶小侈口,長細頸稍敞,水滴形或曰膽形垂 另一個早期鈞瓷的重要特徵就是器物在足底、口等少量未施
腹,直圈足稍高。胎呈褐色,細而堅致。通體施淡雅的略泛 釉的部位,加施一層醬褐色的護胎釉(圖一),十分精美,
灰色的天青色釉,施釉至足底,足最底部刮釉,足心亦施釉, 這是精工製作器物的標誌;金代後期以後就基本不見這種施
稱為「裹足刮釉」裝燒方法,露胎部施有一層較薄的棕褐色 護胎釉的現象了,直到元末明初,特別是明早期,鈞窯的產
護胎釉。器物表面有多片大塊的、邊界不規則,宛如流霞一 品品質再次達到高峰,才再次普遍使用護胎釉。裝燒工藝也
般的紅彩。 以北宋末期為最精,大部分碗、盤類產品均施釉至足底,並
在足心內施釉,成為北宋末期的一個重要特徵。部分器物採
2001 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用裹足刮釉方法,還有部分產品採用了裹足支燒的方法,底
聯合組隊,對禹州市西南鄉的神垕鎮鈞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
掘。通過對發掘資料的整理研究,將鈞窯的發展歷史分為了 部留下了支釘痕跡,不過支釘痕較粗大,不如汝窯同期產品
三期五段,證明鈞釉瓷器始燒於第一期前段,即北宋末期的 精美(圖二)。以上總結的北宋末期鈞窯的諸特點,大體都
徽宗、欽宗朝。總結這時期的特點是:胎色呈褐色、灰褐色 與這件玉壺春瓶相符。
或淺褐色,胎質細膩堅致,表現出備料、選料上的精工;器 與這件玉壺春瓶造型相同的考古例證是北京海澱金山金墓出
物的釉層較薄,流動性不強,釉色溫潤,淡雅勻淨(圖一), 土的鈞窯瓶(圖三)。金山金墓是一座土坑石槨墓,這種墓
金代以後的釉色就變得強豔、光亮,缺少了含蓄溫婉的韻 主要是女真貴族使用,墓葬的時代是大定元年(1160 年)
味。器物上表現出釉色的差異,口部和器物轉折部等釉薄處 以前的金代早期,因此筆者考證這件鈞窯玉壺春瓶應是墓主
常常呈赭綠色,在器物釉稍薄處則呈現出淡淡的粉紅色,總 人在宋金戰爭中掠自河南開封到鄭州一帶,是北宋末期的產
體上顯得十分雅致(圖二)。這時期鈞釉器上帶紅彩的極少 品。金山金墓,大維德基金會和這件瓶代表的北宋末期玉壺
見,少數器物上有大片的紅彩,紅彩沒有規律性的形狀,紅 春瓶的造型特點,產品直敞口較小,口徑約為腹徑的 1/3 左
色較淡,而且與天青釉極好地交融,流動自然,有如天空中 右;長頸細長,頸部最細處位於全器正中,腹部呈優美的垂
的流霞。代表性的器物有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收藏的 膽形。金代前期,玉壺春瓶的造型小有變化,金代中後期到
鈞窯玉壺春瓶及折沿盤。這時期帶紅彩的器物極少見,不僅 元代前期,器型口徑變大,外敞明顯,頸部變短,不足全器
地層中出土的很少,傳世的也不多見。早年收藏界所說的 之半。甘肅華池縣窖藏出土的耀州窯青瓷刻花瓶(圖四),
「鈞窯帶紅,價值連城」主要就指的這類紅彩器物。這種紅 代表了耀州窯金代後期的瓶式特徵。蒙古時期和元前期的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