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Christie's Fine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s hk may 226 27 2021
P. 112
素箋錦書憶別離:張心嘉珍藏書畫手跡
病一場的大千更倍感思親的
苦悶,盼望能早日與親人團
聚。1979年10月,寄出一封家
書:“嘉姪:盼汝速來。申
請先到香港徐伯處,然後轉
到摩耶精舍,甚易。” 隻言
片語間,大千不負二兄臨終
之重托、寄望叔姪能團圓之
情流諸筆端,躍然紙上。文
中徐伯,即與大千相交數十
載的香港著名鑒藏家徐伯郊
(1913-2002)。心嘉不久即
張心嘉,又名嘉德,1928年生於北京紫禁城,是張大千二哥張善
帶著女兒段端來到香港,不
孖的幼女。依照張家習俗,張氏昆仲子侄輩排行分男女,心嘉在
料臺灣當局遲遲不允放行,
女孩中排行第八,故大千稱其為嘉德八姪。心嘉自幼天資聰穎,
停滯香港數月。經過張大千四處奔波,只有心嘉終於獲得特許,來
雖身材嬌小,但性格大膽,甚得叔父喜愛。1930年代初,張善
到外雙溪畔摩耶精舍,一直伴隨大千渡過晚年最後的時光。
孖、張大千舉家客居蘇州網師園,將殿春簃改作畫室。張善孖號
虎癡,在網師園中養虎寫生作畫;心嘉與虎兒朝夕相伴,毫無懼 來到臺灣後,心嘉協助雯姨,即雯波夫人照顧八叔,無微不至。心
色。當時同寓網師園的還有書畫金石大家葉恭綽(1881-1968), 嘉是大風堂門人,書畫皆通,在照料大千起居生活之餘,自然挑起
吳門文人雅士時常雅集於此,心嘉亦拜入大風堂門下,在園內跟 了為大千整理文書詩稿的工作。大千交付心嘉的手札內容豐富,均
隨父親及八叔讀書習畫。 從未對外發表:手稿方面,有巴西八德園集《石門銘》書法,初到
美國加州環蓽盦種梅詩稿,1972年美國《張大千回顧展》自序前後
1937年,局勢風雲變幻,張善孖攜全家流離轉徙,先到湖北宜昌, 二稿,家宴菜單;手札方面,有大千寫給至親家人和摯友的書信
最終遷居重慶,旅程歷盡艱辛。張善孖最早贈予心嘉慶祝生日的畫 原稿,如徐雯波、張群、王濟遠等。在難得的一幀手稿中,更流露
作,即可追溯到此時。1938年,他旋即又遠赴歐美籌款募捐,四處 大千日常生活的點滴:“辛亥六月二十九,試御隱形眼鏡之第二
奔波,日久積勞成疾。1940年10月,張善孖回到重慶後因病溘逝。 日。”旁畫有兩位高士顧盼自如,又以精簡數筆勾出美人面貌,並
張大千當時已從成都啟程前往敦煌一個多月,收到二哥病故的消息 題予嘉姪留之。
後悲痛萬分,立即率眾人返渝奔喪。是年心嘉僅12歲。自此,張大
千對二兄的遺孤慈愛有加,盡力照撫,矢志不渝逾四十載。 時光荏苒,此批書畫手跡自1983年張大千仙遊後,一直由張心嘉悉
心珍藏,體現了她對八叔綿綿不絕的懷念與敬意。張大千直接贈
張大千於1949年末離開故土,而心嘉隨家人定居上海,叔姪從此天
畫,多上款嘉德愛姪,也屢有畫作寫贈聰聰、端端外孫,筆墨之中
各一方。心嘉大學修讀地質考古,1953年與研讀化工專業的段慶安
洋溢著濃濃親情。心嘉的一生,自上海、蘇州、重慶至臺灣、美
結為連理,後誕下一對子女段靖、段端。三十年間,張大千的足跡
國,見證了一個特殊時代的變遷。是次張善孖、張大千家族珍藏私
自南美阿根廷、巴西至北美紐約、加州,但叔姪間通信幾乎從未
人書畫手札首次公開亮相,最珍貴的父女、叔姪情誼盡在其中,更
間斷。1970年代初,大千致心嘉及其姐心素的家書中曾寫道:“姪
豐富了張大千研究的重要史料,異常珍貴。
有何需,隨時函告,叔當盡力。”心嘉長子段靖,小名聰聰,1960
年代初移居海外,後由大千資助赴加州學醫。因兄妹常年分居两
地,又見大千畫心嘉幼女肖像付與聰聰,並題:“這是你的妹妹敏
敏”,可見時時掛念。
1977年,張大千遷
居臺灣,築建摩耶
精舍,此時大陸逐
漸開放。1979年,
張大千在園中散步
時失足跌入池中,
“呼喚無人來拽,
掙扎逾一小時始
得出水……腰背
皆傷。”經歷大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