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Chinese Ceramics the Linyushanren Collection Part 1 , Christie's
P. 26
拍品編號 2818 拍品編號 2825 拍品編號 2820
拍品編號 2818 窯燒時葉子因氧化而燃燒殆盡,但葉中的礦物質有助熔作用,使接觸到葉子的釉料
南宋 吉州窯木葉盌 變薄,而葉子所含的氧化磷則使釉色變淡。結果,盌內留下一個淺淡而逼真的「葉
拍品編號 2825 影」。以是次拍賣的南宋吉州窯木葉盌(拍品編號2818)為例,同類型的茶盞大多
南宋 / 元 吉州窯仿剔犀如意雲紋梅瓶 採用菩提葉(ficus religiosa),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俱視菩提為聖物。相傳,釋迦
拍品編號 2820 牟尼便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佛教徒對此類木葉盌尤為珍視。吉州窯尚有一種
南宋 建窯兔毫盞 別開生面的工藝,即在未經窯燒的深色釉上描繪淺色紋飾,就此可證諸是次拍賣的南
宋/元吉州窯仿剔犀如意雲紋梅瓶(拍品編號2825)。窯燒之際,瓶身的釉料略有
流淌,使圖案線條趨於柔和,其外觀與同時期的剔犀漆器頗具異曲同工之妙,紋飾
格局也更豐富悅目。
時至宋代,品茗在宮廷和權要貴冑之間日益流行,茶具的地位也變得舉足輕重。2 宋
徽宗曾親自撰寫十二章《大觀[公元1107至1110年]茶論》。由於斗茶之風漸熾,黑色
茶盞於焉蔚為風潮。蔡襄(公元1012至1067年)所著《茶錄》有言:「茶色白,宜
黑盞,建安[福建境內]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
用。」宋徽宗亦指出,福建黑盞保溫效果尤佳。
前述蔡襄文中的福建建安茶盞,當屬宋代黑釉茶盞之冠,臨宇山人亦珍藏數例佳妙
建窯盞。建窯胎土高鐵,釉中的含鐵量亦高達6%左右,但石灰釉的溶解上限約為
5.5%,超出此限一概析出。許多建窯器物採用的是液相分離釉,而物相分離過程
中在釉中形成的小玻璃珠,可將多餘的鐵帶至釉面。在這個過程的初始階段,這些
小珠產生了狀若茶葉末釉的斑駁效果。浮至釉面的小珠破裂後,形成所謂的「油滴
The Classic Age of Chinese Ceramics 古韻天成 — 臨宇山人珍藏(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