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2019 October Fine Chinese Paintings Hong Kong
P. 171

按畫上具許友梅署簽之紀年及裱邊羅落花題跋,可知本幅於一九四一
           年春已自「千石樓」轉歸「梅軒」,或因此挖掉上款,故款識處見修補痕
           迹,惟當年裝裱以至裱邊三跋,仍保存無缺,誠屬天祐之幸!
           許氏,廣東澄海人。畢業於師範學校,即於鄉中辦學。後來港創業,
           經營南北各港業務及航業。歷任潮州八邑商會副會長及會董理事,任
           內值抗戰軍興,以迄勝利初期,維持會務仍不遺餘力。工吟詠,酷嗜
           書畫,其「梅軒」藏畫以嶺南作品見著,嘗於思豪酒店展出書畫計二百
           餘件,藏畫多具羅氏題跋。簡、許二人未悉何時訂交,按一九四一年
           初,中國文化協會辦「東江賑書畫出品展覽」時,兩人同為籌備委員,
           本幅易手或出於此時。日後,轉歸鄺吉堂收藏,或出自許、鄺二人同
           為商界之背景。本幅輾轉三代流傳,皆歸香江藏家,如此因緣,殊堪
           難得。
           徐悲鴻的人物畫大多取材自歷史故實,如著名的〈九方皋〉,〈田橫五百
           士〉,又或源自現實生活中的〈巴人汲水〉、〈放下你的鞭子〉等。另一創
           作泉源則得自文學作品,如〈楚辭〉及唐詩宋詞等。若以衍生自文學作
           品的仕女畫,則以晏小山詞〈落花人獨立〉和杜陵〈佳人〉詩句〈日暮倚修
           竹〉屢見其筆下,尤以〈日暮〉一題恐怕是悲鴻重寫次數最多者。按他在
           一九四四年時所題曰「第廿二次寫少陵詩意」,雖未知有否再寫,數量
           已屬驚人。現按傳世畫迹記錄,依創作時序排列,最少可知有八本︰
          〈一〉   一九三八年〈廿七年秋本〉,贈好友鄭子展,可參見〈徐悲鴻先
               生百年誕辰紀念書畫集:鄭健廬、子展昆仲藏品〉(香港,Ying
               Man Co. Ltd.,一九九五年),頁85
          〈二〉   一九四二年〈壬午清明本〉,贈好友趙誠伯,可參見香港蘇富
               比,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32
          〈三〉   一九四二年〈壬午晚秋本〉,贈「中英吾兄」,可參見〈近百年中國
               書畫精品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頁109
          〈四〉   一九四三年〈大暑本〉,贈好友林恕,可參見香港蘇富比,二○
               一一年十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551
          〈五〉   一九四三年〈除夕本〉,「九寫杜陵詩意」,可參見〈徐伯陽藏畫
               展〉目錄(一九九○年十一月),頁19
          〈六〉   一九四四年〈甲申春盡本〉,「十五寫少陵詩意」,可參見〈名家翰
               墨〉第廿一期,徐悲鴻特集(香港,翰墨軒,一九九一年十月),
               頁60
          〈七〉   一九四四年〈三月本〉,「第廿二次寫少陵詩意」,可參見〈中國近
               現代名家畫集─徐悲鴻〉(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
               月),圖版65
          〈八〉   一九四四年〈大暑本〉,「十九寫少陵詩意」,可參見香港蘇富
               比,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85
           悲鴻筆下的古典仕女多堅強剛毅之輩,與傳統中纖弱之閨秀大相逕
           庭,但在取材自唐人詩意的仕女畫中,又是另番情態。他具堅實的寫
           生素描基礎,在繪畫動物、花卉或現實生活選材中,多取寫實手法。
           但用於此類仕女畫中,卻近傳統淵源。本幅寫幽篁叢中,仕女形單
           隻影,僅與琅玕為伴,其體態修長,翠衫素裙,腰繫紅帶,髻上金爵
           釵,手繫翡翠鐲,左手托腮,右手輕搭,凝目遠方,正日暮時份,懷
           人思盼之況,造型古典,一派裊娜委婉,尤切少陵詩意,富浪漫的抒
           情色彩。本幅未注明乃第幾次動筆,按上述表列作品的創作時序,可
           知與〈廿七年秋本〉屬同期所出,以本幅署「晚秋」,似屬較後者,乃此
           稿之早期版本。兩幅構圖相若,仕女神態如出一轍,惟本幅緞裙衣褶
           之線條更分明,叢竹之態亦趨纖柔,全幅更臻細緻,可見畫家雖同寫
           一稿,細節卻斟酌再三。日後再寫「少陵詩意」,仍以此構圖為基礎,
           添補變易,四三年始,則琅玕愈趨剛直,仕女或立或坐,開臉亦一改
           纖靡,更貼近現代婦女的面容神態,流露堅毅之色,雅逸清麗如本幅
           者,不復見矣!
















                                                                                                              2881
                                                                                        FINE CHINESE PAINTINGS  169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