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Christie's, materpieces of Buddhist Art December 2, 2015 HK
P. 83
此尊觀音造型敦碩、妙相莊嚴,且造像手法獨具一格,誠為難得 典)稱之已證果成佛,並以千變萬化的修持之姿普渡眾生。
一見的佳作。觀音的身姿比例與細腰豐臀,俱與其時代風格相
符,而且也與同一時期的畫作遙相呼應。十一面造型頗為罕見, 觀音最常見的梵文名稱有Avalokiteshvara、Lokeshvara、Ava
因為這類形象並無典籍文獻可循。雖然如此,它也不算是絕無僅 lokita、Lokanata及Mahakarunika。它們均有「無所不在」、
有的特例,因為此前的造像亦不乏領異標新、出人意表之作。 「尊者」、「主尊」、「世尊」、「大慈大悲」及「無所不見」
的涵義。觀音的藏名為Pagpa Chenrezig(‘phags pa spyan ras
這又意味着甚麼呢?這正好印證了藝術與文獻有相悖之處。原因 g.zigs)。梵文「arya」是指「尊貴」或「尊貴的人」,常用作名
之一是原始文獻在許多造像的細節上語焉不詳,因而造成了詮釋 字的前綴。這些名字之後,也有數十個不同的后綴,特指形象各
方式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千差萬別。然而,這只是個暫時的現象。 異的觀音,如寂靜相、忿怒相或介乎兩者之間。
公元十五世紀之後,不同的宗派對十一面觀音的表現形式都制定
了嚴格的規範。可堪告慰的是,本拍品與所有早期十一面觀音傑 佛教眾多部派皆有關於觀音的記載,並視之為觀想修行的法門及
作一樣,仍未受此後數百年刻板的造像尺規所桎梏。 供奉對象。這些部派大多採用簡單的法事儀式,充其量便是每天
供奉拜祭。但在西藏,觀音卻被視為雪域高原的護佑菩薩或神聖
我們大可將本拍品與早期十一面觀音像的巔峰之作加以比 護持者,所有藏傳佛教部派皆頂禮膜拜。這些宗派繼承了八乘修
法,當中涉及大量供奉觀音的教義。雖然西藏的作家指出供奉觀
照。克里夫蘭美術館珍藏一例西藏西部觀音像(Himalayan 音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實崇拜觀音之風,要到公元十二世紀之後
方成氣候。
Art Resources 編號59218),其中三面呈寂靜相,七面
在八個流派當中,僅三者提及十一面觀音(梵文:Ekadashamukha;
作忿怒相或笑怒相。洛杉磯市立美術館藏克什米爾觀音 藏文:chen re zi, shal chu jig;英文:the Eleven Faced Lord
Gazing on the World),分別為伏藏傳承、比丘尼傳承及阿底峽
像(HAR編號85865)的面孔布局也大同小異。另有二 尊者傳承。其他傳承或稱之為四臂觀音,或任由供奉者取捨最適
當或最熟悉的觀音形象。總體而言,隨着十一面觀音於公元五、
例可供參照:一者是《Sacred Visions》展覽圖錄所示的 六世紀前後日漸流行,它便成為了印度甚或克什米爾、中亞、敦
煌、日本、朝鮮及中國藝術的常見題材。此神祇形象的原始文獻
公元十二世紀末西藏繪畫(HAR編號101329),二者是 是《十一面觀自在菩薩根本咒》,而千手觀音的原始文本則是梵
文版《大悲咒》(大藏經#1060),兩者皆著成於公元第一個千
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珍藏十三世紀西夏繪畫(HAR編號 禧年頭五百年之內。前者僅提及觀音有十一面,但沒有描述十一
個面孔的布局、顏色或神情,亦無提及手臂、手臂數目及手部特
31341),其面孔的色彩和神情均有別於後期文獻。最後一例是阿
奇寺十一面觀音壁畫(HAR編號99603),其布局正統規範,但
用色和手臂的數目均獨樹一幟。
背景:
觀世音菩薩這一神祇,最早是以佛教經典中的一名菩薩(即覺悟
者)而為世人所知。其後,北傳佛教金剛乘(源於印度密宗法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