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Bonhams Hong K June 2016
P. 168
Image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文雲」獻瑞:
罕見的清代雍正鬥彩文雲紋馬蹄式水丞(一對)
耿東升
中國文房用具除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外,還派生出來許多器 器所繪紋飾為雲紋,雲為自然界中常見的景象,其變幻莫測的自然形
物,有水盂、筆洗、印章、印盒、筆筒、鎮尺、硯屏、墨水匣等。文 態有超凡的魅力,令人遐想,寄思無限。在古人看來,雲不僅能造雨
具多因小巧而雅致,最能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受人青睞,故在 以滋潤萬物、造福大地,而且也是吉祥和高升的象徵,有「祥雲」、
古董工藝品中,品級較高,雅稱「文玩」。「文玩」中當屬水盂最具 「慶雲」之稱。北周時期庾信《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記有:「祥雲
特色。水盂,又稱水呈、硯滴。宋代龍大淵《古玉圖譜 · 文房部》記 入境,行雨隨軒。」唐代趙彥昭《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
有:「水丞,貯硯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宋人趙希鵠在《沿天清錄 :「祥雲應早歲,瑞雪候初旬。」 陰陽五色、姿彩各異的雲氣被稱
集》中注:「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複磨,故 為「五色祥雲」,又稱為「慶雲」,為吉祥天象。《列子 · 湯問》:
有水盂。」可知水盂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水盂最早出現在秦漢時 「慶雲浮,甘露降。」《漢書 · 天文志》:「若煙非煙,若雲非雲,
期,發展至明清兩代達到鼎盛。它的形制多種多樣、千變萬化,材質 鬱鬱紛紛,蕭蕭輪囷,是謂慶雲。慶雲見,喜氣也。」清初詩人、戲
豐富,有陶瓷、銅質、玉石、竹木、漆器等。水呈除實用外,更多的 曲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 · 先聲》中記有:「見了祥瑞一十二種……
是帶有陳設觀賞性質。它供置於書齋的案几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 河出圖,洛出書,景星明,慶雲現,甘露降,膏雨零,鳳凰集,麒麟
人相對,可謂「几案之珍,得以賞心而悅目」。瓷質水盂,目前所見 遊,蓂莢發,芝草生,海無波,黃河清。」清代雍正年間官員呈報
實物以魏晉時為最早。晉代、南北朝時期水盂多為青瓷。明、清兩代 之奏摺以及皇帝之批覆中多有提及。雍正帝將此天文異像視為瑞祥之
水盂傳世品較多,常見有彩瓷、色釉等品種,琳琅滿目、五彩繽紛。 徵兆,代表孝德豐稔之瑞應。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二十九日,三省
總督額爾泰及雲南總兵官張應宗呈報五華山五色慶雲迭現:「文武
此件水丞器呈馬蹄式,斂口,鼓腹漸豐,平底內凹,淺圈足,足底青 官員等,在五華山朝賀,畢。坐班至辰刻,共覩五色慶雲,光燦捧
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外壁飾鬥彩慶雲紋。為雍正時 日。……齊祝萬壽無疆。」雍正閱後批覆:「況此嘉祥,實系卿忠誠
期的製品。 所感,而獻於朕壽日者,正表卿愛戴之心也。」1雍正早期的宮廷繪畫
中,也有對慶雲迭現的描繪,郎世寧繪《海天旭日圖》以及宮廷畫師
雍正一朝是清代製瓷技藝的頂盛時期,以造型豐富、品種多樣而著 金昆繪《有鳥詩意圖》冊,可能均是描繪雍正七年(1729年)鄧州、蓬
稱。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撰寫的《陶成記事碑》記雍正六年(1728 萊的慶雲現象。
年)至十三年(1735年)的這八年中,景德鎮御窯僅仿古及新增的釉彩
達五十七種之多,最為突出的是彩瓷及色釉瓷藝術成就。鬥彩是明清 利用「祥雲」用於的吉祥圖案裝飾題材極為廣泛,歷史也相當久遠。
時期重要的彩瓷品種,始燒於明代宣德時期,成化時的鬥彩器最為出 「祥雲」圖案源於我國古代的雲紋,最早出現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
色。雍正時期鬥彩器繼承明代成化「鬥彩」工藝,仿中有創,造型和 後來,在紋飾上逐漸變化出各種和雲有關的圖案,裝飾於器物、服
紋飾比成化器更為豐富、色彩更加豔麗。雍正鬥彩器一改明代以來釉 飾、建築等,特別是在宗教中大量使用。同時雲紋有著很多美好的寓
上五彩與釉下青花相結合的工藝,以當時盛行的釉上粉彩代替釉上五 意,表達了人們對萬事萬物希冀祝福的意願與追求。明清時期景德鎮
彩,使鬥彩瓷更加嬌豔多姿,工藝精湛,令人稱絕。邵蟄民著《增補 官窯器也常裝飾「祥雲」紋。明洪武時期有印刻花、青花彩繪「祥
古今瓷器源流考》讚有:「雍正時瓷質極佳,設色亦極精緻。有稱為 雲」紋,見有盤碗器物。「祥雲」紋有如意雲、品字雲等。明代成化
雍正彩者,其綠、藍、紅等色均燦爛有光,為雍正一朝之獨擅。」雍 朝鬥彩器有如意雲頭紋飾,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成化鬥彩花卉雲紋碗2
正時期御窯瓷器生產,不僅展現出帝王的審美意識,還代表了清代瓷 。清代康熙器物見有:上海博物館藏一件白釉刻花雲紋水丞3;另有冬
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準。楊獻穀記有:「瓷品精進,無過清代康雍乾 青釉一例,現藏於南京博物院4。兩件康熙器物與本雍正器形制相近,
之御窯。」 但裝飾技法不同,一為刻花,一為彩繪。
10 | BONH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