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Christie's London Fine Chinese Ceramics Nov. 2019
P. 101
港佳士得售出,2015年6月3日,拍品3119。法國楓丹白露藏兩枚龍
紋編鐘,1744年製,詳見《Le Musée chinois de I’impératrice
Eugénie》,巴黎,1994年,頁47,圖34。該插圖顯示兩鐘銘文分別為
「南呂」(第十律)及「應鍾」(第十二律),與本鐘同以陰刻銘文,有別
於上述香港佳士得在2015年售出一例之浮雕鑄造。
1743年鑄造之編鐘形制有二,一為尺寸較大者即本鐘(高27.3釐米)
,紋飾細緻精奇,線條清脆俐落,上下各飾一周卷紋圖案,典雅華麗。
壁腹兩側落款,直銘長方雙框內,下飾雙蓮座,周邊添雲紋繚繞四方,
底鑄敲擊用之圓塊「音乳」。另一制式尺寸較少(高21釐米),紋飾趨
於簡約,長方框銘款周邊亦無上述細節,下飾一周八顆音乳,以角雲
紋相間,例子有前段所引香港佳士得2015年售出之「南呂」鐘。該鐘
與較大型及精細之本鐘同製於1743年,兩鐘鐘頂皆飾交龍鈕,作垂
掛之用。此龍又稱「蒲牢」,為龍生九子之一,相傳體型纖小,惟吼叫
聲極之宏亮,能響遏行雲,可震天攝地。據說蒲牢一旦遇見巨鯨,便會
發出異常巨大的聲浪,故敲擊編鐘的棍棒多呈鯨狀,象徵洪洪鐘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虡十六枚金製編鐘,銘款「乾隆五十五年製」(即
公元1790年),見《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卷57——宮廷珍
寶》, 香港,2004年,頁6—7,編號5。該組金鐘由朝官為乾隆皇帝
慶賀八十歲壽辰而製,全以黃金鑄造,非如本鐘用銅胎鎏金,僅為美
觀性質,取其象徵意義,音色相對渾濁,遠遜鎏金銅鐘諸如本品,只
為展示,不作敲奏。清末皇帝溥儀曾向北京鹽業銀行貸款,以該虡編
鐘作抵押,其後於1949年送回紫禁城(同上,頁6)。
本編鐘為美國著名富商威廉 · 蘭道夫 · 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 ,1863—1951年)舊藏。赫斯特為人剛毅不怠,行事果斷,
辦報成績輝煌,對業界影響深遠。赫斯特不僅為大名鼎鼎的報業大
王,更是一位相當顯赫的收藏家,其藏品琳琅滿目,博大精深,論規
模之大、視野之廣,皆令人嘆為觀止。據其訃聞所述,在1920至30
年代,赫氏收藏佔整個國際市場的四分之一。赫斯特之珍貴庋藏,主
要藏於加州聖西蒙赫斯特城堡(Hearst Castle)。赫斯特在1919年
母親去世後,繼承聖西蒙地區廣袤土地,隨後多年持續購地擴充,面
積由起初數千英畝,增至後期25萬英畝之廣。他聘請建築師朱麗亞
· 摩根(Julia Morgan,1872—1957年)協助構建一個大型莊園,並
命名為「迷人山莊」(La Cuesta Encantada)。莊園設有165間客
房,以及佔地123英畝的花園、陽臺步道與游泳池,同時供展示赫斯
特珍藏的藝術瑰寶,氣派非凡。1947年莊園尚未竣工,赫斯特卻因病
患搬離山莊,惟珍貴藏品依然留在聖西蒙,而且大部分保存至今。
1921 年 2 月 5 日,首屈一指的東方藝術巨商山中定次郎(1866—
1936年)在紐約American Art Galleries舉辦了一場名為「The
Notable Yamanaka Collection of Artistic Oriental Objects
and Decorative Art」的拍賣會,當中的拍品579號,正是本編
鐘,由赫斯特購得。按紀錄所載,編鐘在1921年5月3日運送至聖西
蒙。1951年赫斯特去世,編鐘與其他藏品一同保存,及至1961年1月
9日,由其前媳婦布蘭奇 · 威爾伯 · 希爾(Blanche Wilbur Hill) 夫人
購下,自此在家族流傳。
乾隆皇帝被學術界視為中國宮廷歷代鑑藏家之首,而威廉 · 蘭道夫 ·
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則為二十世紀美國收藏界巨
頭之一。本編鐘先後納入史上兩大收藏大王名藏之列,價值固然非同
凡響,名副其實為稀世珍寶。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