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2020 November 30 Bonhams Rev. Richard Fabian 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Hong Kong
P. 156

636
                 ZHAO WANGYUN (1906-1977)                          Little, Stephen, J. May Lee Barrett,《古調新歌:費立哲牧師珍藏十九
                 After Construction, 1939                          及二十世紀中國書畫》,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夏威夷,2007年,頁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inscribed by the artist with a   530-531
                 dedication, and dated Minguo 28, signed Wangyun with two artist’s
                 seals Wangyun and Zhao Xinguo yin.                展覽:
                 149 x 47cm (58⅝ x 18½in)                          《風雲際會:從鴉片戰爭到「文革」(1840-1979)的中國繪畫》,
                                                                   亞洲藝術博物館,舊金山,加州,2000年10月25日至2001年1月14
                 HKD300,000 - 500,000                              日
                 US$39,000 - 65,000
                                                                   《古調新歌:費立哲牧師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紀中國書畫》,檀香山藝
                 Published                                         術博物館,夏威夷,2007年8月30日至10月28日
                 Toda, Teisuke and Hiromitsu Ogawa comp., Comprehensive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hinese Paintings, Third Series, Volume 1: American   來源:
                 and Canadian Collections,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13, A50-285,   中國嘉德,北京,《中國近現代書畫》,1998年10月27日,拍品編
                 p.232                                             號0492

                 Andrews, Julia Frances, Michael Knight, and Pauline Yao, Between the  註:「在我的畫裡,永遠不畫不勞動者」 —— 趙望雲
                 Thunder and the Rain: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Opium War Throug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840-1979, San Francisco: Echo Rock   一九二七年,年僅二十二歲的趙望雲在北京中山公園的畫展中,展
                 Venture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sian Art Museum Chong-Moon Lee   出〈疲勞〉、〈風雨之下〉,又在〈大公報〉上發表〈雪地殘生〉
                 Center for Asian Art and Culture, 2000, p.242     、〈貧與病〉等作品,〈大公報〉藝術週刊云「京都士人謂中國的
                                                                   Millet(米勒)出現」。葉淺予說,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那
                 Little, Stephen, and J. May Lee Barrett, New Songs on Ancient Tunes:   些年,〈大公報〉有兩個專欄最吸引讀者,一是范長江的「旅行通
                 19th-20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Richard   訊」,一是趙望雲的「農村寫生」。
                 Fabian Collection, Honolulu: Honolulu Museum of Art, 2007, pp.530-
                 531                                               自此,趙望雲深入民間,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他始終關注著勞動民
                                                                   眾的生活境況,「如怎樣做那異常艱苦的工作,怎樣受那海上地底的
                 Exhibited                                         危險,怎樣旅行,怎樣和自然野獸搏鬥,怎樣在樹林、曠野、田地、
                 Between the Thunder and the Rain, Asian Art Museum Chong-Moon   花園、菜譜去做工」,他認為「由勞動流出來的意識情感是無盡的,
                 Lee Center for Asian Art and Culture, San Francisco, CA, October 25,   是新鮮的」。這樣獨特的視角和人文關懷,成為趙望雲貫穿一生的
                 2000-January 14, 2001                             創作基調,本幅作於一九三九年的〈建設之後〉便是他早期風格的
                                                                   佳証。
                 New Songs on Ancient Tunes, Honolulu Museum of Art, Honolulu, HI,
                 August 30-October 28, 2007                        狹長而幾近滿幅的構圖,以一正一反兩個三角形居中取勢,密密麻麻
                                                                   的工人,背著鋤頭、耙子,勞作一天收工回家,蹣跚走在狹窄的街道
                 Provenance                                        上,戰時重慶百姓日常生活的逼仄、窘困,躍然紙上,令觀者心情為
                 China Guardian, Fine Classical and Modern Chinese Paintings, Beijing,   之沈重。
                 27 October 1998, lot 0492
                                                                   黃苗子在《畫壇師友錄》〈人品·畫品—紀念趙望雲逝世十週年〉一章
                 趙望雲 建築之後 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三九年作                           中,提到一九四〇年的一樁往事,或許可以解釋趙望雲三、四十年代
                                                                   傳世作品不多的原因:
                 款識:
                 建築之後。民國廿八年,作以贈培基兄惠存,望雲。                           「那時候日本軍國主義者正在瘋狂地侵略我們的時候,重慶是抗日的
                                                                   後方,各方面的人物都集中在那裡,那時的中蘇文化協會常為文藝界
                 鈐印:望雲、趙新國印                                        免費舉辦展覽會。有一天,趙望雲從重慶附近的壁山縣他的家裡運來
                                                                   了100幅畫,打算過兩天就在中蘇文化協會展出。中蘇文化協會在中
                 出版:                                               一路,我住在中二路,他把畫寄放在我的家裡,打算兩天以後運到會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中國繪畫總合圖錄》三編,第一卷,東京大                    場佈置。當天是星期六,我跟著他到他家住了一天,第二天(星期
                 學出版社,東京,2013年,A50-258,頁232                        日)下午,當我趕回重慶時,我的家沒了,包括趙望雲的100幅畫,
                                                                   被日寇飛機的燃燒彈,化為灰燼了。」
                 Andrews, Julia Frances, Michael Knight, Pauline Yao,《風雲際會:從
                 鴉片戰爭到「文革」(1840-1979)的中國繪畫》,亞洲藝術博物                 參考資料:
                 館,李鐘文亞洲藝術文化中心,舊金山,加州,2000年,頁242                   黃苗子著,《畫壇師友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
                                                                   京,2007年2月,頁226-231










                 152  |  BONHAMS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