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2020 November 30 Bonhams Rev. Richard Fabian 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Hong Kong
P. 53
(詳詩不錄)乙未(1835)嘉平立春日,孔生蓮生攜甬上小樵四兄 展覽:
家藏鹿城女史竹冊索題,漫作此里言應之,即囑寄呈稁郢正。小雲謝瀛 《古調新歌:費立哲牧師珍藏十九及二十世紀中國書畫》,檀香山藝
賢。鈐印:瀛賢、小雲 術博物館,夏威夷,2007年8月30日至10月28日
(第八開)(詳詩不錄)小樵四兄以鹿城女士寫竹卷屬題即政從,時
乙未(1835)六月荷花生日。就李馮當。鈐印:登、府 來源:
(詳詩不錄)丙申(1836)嘉平月,題鹿城女史寫竹冊,應小樵四兄 中國嘉德,北京,《中國古代書畫》,2001年11月4日,拍品編號
大人雅屬,即請唫政,小峰弟張珩。鈐印:張珩、小峰 448
(詳詩不錄)題鹿城女史竹冊,為小樵四兄先生雅屬,即請郢正,舄
喬弟王栻。鈐印:栻印、舄喬 上款:「蕭卿」應為鄭淳,號蕭卿、小樵、四明山人,室名竹波軒。
(第九開)(詳詩不錄)道光乙未(1835)閏六月,應小樵四兄雅 浙江鎮海人。清嘉道間著名畫家,擅畫梅。道光十八年(1838)刊刻
屬,甬上八十一老人張烜。鈐印:張烜、琴湖 《竹波軒梅冊》(亦作《後梅花喜神譜》)。收錄其所繪梅花圖三十
(詳詩不錄)小樵四弟屬題鹿城女史竹冊,書此以應,補堂。鈐印: 餘幀,并阮元、湯金釗、韓崇、李鼎銘等三十餘家題詠。
世淵
(詳詩不錄)題鹿城女史竹冊,以應小樵先生雅屬,杏田陳嘉 。鈐 註:湯漱玉、汪遠孫夫婦編纂的《玉台畫史》,刊刻於一八三七,輯
印:臣 、杏田氏 合歷代典籍和書畫題跋,收錄女性畫家共計二百龝三十三人,其中清代
(詳詩不錄)題鹿城女史墨竹卷,為小樵四兄先生雅屬,鏡山李堃。 畫家五十餘人,而有畫作傳世者,不過陳書、馬荃、惲冰寥寥數人而
鈐印:李堃 已。考其緣由,有學者認為明末才女方維儀(1585-1668)的態度頗
(第十開)(詳詩不錄)小樵四兄先生以鹿城女史墨竹冊子屬題,率 具代表性。方氏所繪觀音、羅漢像,相貌端莊,筆法精妙,卻因「鄙
成二律,即請哂正。小竹王引孫初稿。鈐印:王引孫印、小竹 為末技」而束之高閣。逝前亦曾修書其姪方以智(1611-1671),謂
(第十一開)(詳詩不錄)俚句應小樵四兄大人囑題令儀女史竹冊。 「余《清芬閣集》汝勿漫贈人,余甚不欲人之知也。」
午琴弟湜拜稿。鈐印:午琴、丁湜
(詳詩不錄)丙申(1836)觀蓮節,小樵四兄先生屬題令儀女史竹 鹿城女史夏令儀出身書畫世家,而畫史無傳,是否亦因「不炫其才」
冊,即此就正。少☐弟阮誥並書。鈐印:阮誥之印、守田 、「不欲人知」故耶?則此《瀟湘煙雨》冊,或全因贈蕭卿先生,又
(詳詩不錄)題鹿城夏令儀女史墨竹,應小樵四兄大人屬。茗生湯鉞 得其好友仝道四十二家題詠,才免於束之高閣而湮沒不傳,實為萬
未是草。鈐印:☐☐、湯鉞、家住天容洲畔 幸。觀各開構圖,力求新意,皴擦點染,端合法度,而筆底無纖弱之
(第十二開)(詳詩不錄)〈謁金門〉小令一闕。甲午(1834)臘 弊,尤令人擊掌。本冊題詠者,與〈竹波軒梅冊〉題詠者亦有重疊,
月,題奉小樵四兄大人正拍,埜橋弟燮倚聲。鈐印:埜橋書畫 兩冊題詠多在道光甲午丁酉間。汪遠孫弟述孫於〈竹波軒梅冊〉題曰
(詳詩不錄)丙申(1836)八月題,小樵仁兄政。吳江葉樹枚溉翁 小樵先生「畫竹不成去而畫梅」,或為戲言,但小樵得此冊,遍邀友
甫,時年六十又九歲。鈐印:葉樹枚、溉翁的筆 朋題詠,其對鹿城女史畫竹之欣賞,則不言而喻了。
(詳文不錄)右跋鹿城夏令儀女史竹冊,即請小樵四兄正。澹仙金奕
淦。鈐印:淦印 茲錄部分題詠者生平如下:
竺陳簡(1795-1846),字個園,號載文。浙江寧波人。道光二年
鈐印:鹿城女史(十二鈐)、夏氏令儀(十二鈐) (1882)浙江鄉試第一名舉人。在福建為官,永安縣知縣。竺氏擅
藏印:人生行樂耳、小樵珍藏(十一鈐)、高雲共此心、一清足稱讀 書,工繪畫,尤擅梅花竹石。
書香、引以為流觴曲水、松風水月、☐☐☐珠、珠浪齋、墨壇樂室、張
琴和古松、吾思古人、蕭卿今號小樵、蕭然絕俗 蒯關保,生卒年不詳,安徽合肥人。咸豐元年(1851)任遵義府婺川
縣知縣。
出版: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中國繪畫總合圖錄》三編,第一卷,東京大 唐壎(1800-1873 後),字益庵,號蘇庵老人,浙江嘉興日。諸生。
學出版社,東京,2013年,A50-014,頁183 道光二十年(1840)曾客閩浙總督鄧廷楨幕。道光、同治年間先後寓
臺二十載。詩文敏捷,有《蘇庵詩餘》傳世,收錄詞作三百龝零四首,
Little, Stephen, J. May Lee Barrett,《古調新歌:費立哲牧師珍藏十九 另有八篇政論文。
及二十世紀中國書畫》,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夏威夷,2007年,頁
174-175
FINE CHINESE PAINTINGS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