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Bonhams May 2022 Arrow Vases
P. 27
Fig.11 Image courtesy of Fig.12 Type I Lot 2 detail Fig.13 Type I Lot 4 detail Fig.14 Zhida Edition of Xuanhe
Huzhou City Museum, Zhejiang 圖十二I式Lot 2 局部 圖十三I式Lot 4 局部 Bogu Tulu, 1308-1311
圖十一 浙江湖州市博物館藏 圖十四《至大宣和博古圖錄》
9
Lot 4(12-13世紀)、Lot 9(宋/元,圖二)、Lot 10(宋/元)、Lot 17 之後少見,至隋唐幾乎不再見到,宋代突然又常見,直至明清 。BH
(元)、Lot 18(元)、Lot 25(宋/元)、Lot 28(14/15世紀)、Lot 投壺頸部最常見的紋飾即螭龍紋,其形態有以下數種。
29(元/明)、Lot 44(明)、Lot 45(明)、Lot 47(明)、
Lot 51(明)、Lot 52(清) I式
III式 形如壁虎: Lot 1(宋,圖七)。
多面體壺身,分四方、六方、八方壺型,以下分三式。
此壺所飾螭紋完全為壁虎形象,而春秋時期之螭紋便是取材自壁虎。
III-A式 壁虎又稱「守宮」,古人認為是蜥蜴之一種。宋代銅器上極少見到如
四方壺:Lot 16(明,圖四)、Lot 25(明) 此寫實之壁虎紋飾。眭偉民著《枕中菁華》中著錄一件五代青白釉
枕,枕壁上飾有圓塑之壁虎紋兩條,與本壺所飾頗似,且年代亦相
10
III-B式 近。 (圖七-1)
六方壺: Lot 1(宋)、 Lot 11(宋/元)、Lot 13(宋/元)、Lot 35
(元/明)、Lot 36(明,圖五)、Lot 37(明)、Lot 38(明)、Lot 39 II式
(明)。
腹部鼓脹,身短尾短: Lot 4(12-13世紀,圖八)、Lot 10
(宋/元)、Lot 11(宋/元)、Lot 18(元)、Lot 24(元)、Lot 27
III-C式 (元/明)、Lot 35(元/明)。
八方壺: Lot 5(元/明,圖六)
III式
IV式 身尾長條,少數例子有鱗:Lot 5(元/明)、Lot 28
多耳壺,與前數式樣有重疊: Lot 5(元/明)、Lot 25(明)、Lot 26 (14/15世紀)、Lot 36(明)、Lot 37(明,圖九)、Lot 46
(元/明)、Lot 34(明)、Lot 38(明)、Lot 43(明)、Lot 46 (明)、Lot 47(明)、Lot 51(明)。
(明,圖三)。
IV式
綜上整理,較為明顯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頭髯作如意卷雲狀: Lot 17(元)、Lot 39(明)、Lot 45
(明,圖十)
1、雙貫耳圓鼓腹之壺型為宋至元比較主流之器型,雙貫耳扁鼓腹之
壺型則從宋代一直流行至清代。2、多面壺身中,六方壺最為流行, 以上三種分類明顯可見宋元時期銅器所飾螭龍特征(II式),即身形短
宋至明皆有出現;八方壺十分少見,前後無類似例子可參考,無斷代 壯,尾部亦較短,其中幾例螭身上更鏨刻長條橫斑,如Lot 4、Lot 10,
參考價值。3、兩例四方投壺皆為明代作品,然而宋元時期四方壺乃 更有戰漢時期螭虎的特征。明代螭紋身形更加修長(III式),身上還
是常見器型,意大利熱那亞國立愛德華多·基歐索尼東方藝術博物 會有鏨刻鱗紋,龍的特征更加明顯。明代螭龍另一個特點則是部分例
館,英國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以及黃石墓皆有出 子頭部髮髯盤成如意雲頭狀,此種頭飾有趣之處在於,宋元投壺雖然
土四方形壺。 只能說明元明時期六方投壺更為流行。4、多耳投壺多 少見這類頭飾之螭龍,然而宋元金銀器之螭龍之頭飾則常作此式,如
8
為明代物。 11
四川彭州出土一件南宋龍紋夾層銀杯之螭龍紋 ;貴州出土之南宋教
子升天金杯盤 。
12
三、紋飾
BH投壺之紋飾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古時期銅器之裝飾紋樣。以下選取數 2. 蟠夔紋
鍾討論之。
I式: Lot 2(12-13世紀,圖十二)、Lot 3(12-13世紀)、Lot 4
(12-13世紀,圖十三)、Lot 5(元/明)。
1. 螭龍紋
螭龍紋,也稱螭紋,源自戰漢時期螭虎紋,西漢時期最為流行,魏晉
BH投壺有以上四例投壺裝飾一種蟠夔紋,幾乎只見於南宋至元代銅
MORE THAN A GAME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