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Bonhams May 2022 Arrow Vases
P. 28

Fig.15 Type I Lot 22 detail       Fig.16 Type I Lot 24 detail      Fig.17 Image courtesy of the Shanxi
           圖十五I式Lot 22局部                     圖十六 I式Lot 24局部                   Provincial Museum
                                                                              圖十七 山西省博物館藏


           器,海內外博物館及考古出土有多件宋元銅器裝飾有此種蟠夔紋,如                    注釋:
                                                        13
           一件出土於浙江湖州之南宋青銅仿古貫耳壺身上所飾(圖十一) ,
           除了本場Lot 5可能下線到明代以外,筆者尚無發現其他明代銅器裝飾
                                                             1.(清)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上海,2016年,34之31,
           有此種蟠夔紋。
                                                             頁6748
           此種蟠夔紋應是轉錄自宋代金石學圖錄繪製的商周彝器所飾蟠夔紋。                    2. (元)脱脱,《宋史》,北京,1985,卷31,《高宗八》,頁590
           宋徽宗敕撰宣和五年(1123)成書之《博古图》,也稱《宣和博古圖                  3. 柯律格及Jessica Harrison-Hall,《Ming: 50 Years that
           錄》,著录宣和殿所藏自商至唐的古代銅器,宋元以降,乃至明代,                    Changed China 》,倫敦,2015年,頁227,圖195。
           不論宮廷還是民間,都會選取其中著錄之商周銅器作為設計參考。可
                                                             4. 《宣德鼎彞譜》,喜詠軒叢書本,1929年,卷1 ,頁12
           以比較元代至大(1308-1311)年間重修之《宣和博古圖錄》中著錄
                                                             5. 柯玫瑰,《Later Chinese Bronzes中國晚期銅器》,倫敦,1990
                                   14
           之漢三犧鼎所飾蟠夔紋(圖十四) 。此書翻刻眾多,可以合参明代
                                                             年,頁57
           萬曆十六年泊如齋重修宋代《宣和博古圖錄》中同器所刻畫蟠夔
           紋 ,差別不大,按理明代亦有可能照此鑄造類似紋樣的銅器。                      6. 劉煜,《殷墟出土青銅禮器鑄造工藝研究》,廣州,2018,頁330
              15
                                                             7. 李米佳,《宣德爐研究:故宮藏宣德銅器的整理與研究》,北
           3. 柿蒂紋                                            京,2012年,頁9-10
           I式: Lot 22(宋/元,圖十五)、Lot 23(元)、Lot 24
                                                             8. 見Lot2腳註。
           (元,圖十六)、Lot 25(明)、Lot 44(明)。
                                                             9. 常櫻、楊璐,〈北宋定窯白瓷螭紋—紋飾源流與復古之變〉,
           BH投壺還有一種紋飾在以往研究中較少為人留意,即是肩部起地一層                   《中國陶瓷》,2021年9月,頁108-115
           之浮雕四葉紋,每葉形狀如雲頭,四葉組合一起便如柿蒂,故以柿蒂                    10. 眭偉民,《枕中菁華》,上海,2013年,編號14
           稱之。柿葉紋出現於春秋,流行於兩漢。常見於銅鏡、銅樽、玉器、                    11. 中國國家博物館,《宋韻:四川窖藏文物輯粹》,北京,2006
           漆器、磚等,且裝飾在正中位置。参考山西博物院一件西汉晚期銅鎏
                                                             年,  頁120
           金樽,其蓋鈕之下所飾便是此種柿蒂紋(圖十七) 。東漢至唐代已
                                              16
                                                             12. 浙江省博物馆,《中興紀勝: 南宋風物觀止》,北京,2015年,
           不常見。南宋之後似乎開始重新出現,然而筆者目前尚未見到投壺以
                                                             頁337
           外之其他銅器亦裝飾有此種紋飾。關於此種紋飾流行的年代以本組投
           壺來看,主要流行於元明。江西出土一件南宋銀鎏金魁星盤,其形狀                    13. 《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器物卷》,台北,2010年,頁66
                            17
           類似於此件之四瓣柿蒂 ,或許可以作為柿葉紋的早期樣本。元代女                    14.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卷5,頁37
           性服飾中有一種披雲肩,前後左右分四葉,跟柿葉類似,如遼寧省博                    15. 《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萬曆十六年(1588),日本內閣文
           物院藏一件元代匿名繪《月夜賞梅圖》中仕女肩部所飾 。此種披雲
                                                  18
                                                             庫藏,卷5,頁22
                        19
           肩一直流行到明代  ,時間跟投壺所見柿蒂紋重合。
                                                             16. 《中國青銅器全集》,北京,1998年,卷12,頁40
           小結                                                17. 浙江省博物馆,前引,頁234。
                                                             18. 汪紋西,《故宮畫譜:仕女》,北京,2012,頁238,
           以上三種為BH銅壺集中展現出來的紋樣,之前較少為人所關注,細                    19.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2002年,頁582
           分之下還是透露出一些時代特點,可以作為斷代的參考。這組銅器所
           飾的饕餮紋以及各類錦地紋,宋元明清曆朝歷代皆常見,故不在此處
           特別討論。鑄造方面,宋至元代上半葉,包括遼金,銅器普遍為青銅
           鑄造,且器壁較後代偏薄。器型方面,簡而言之,越早期則越簡潔利
           落,明代中期以來則日趨繁複,在明代汪禔看來已經失去了投壺的初
           心,即所謂「投壺之法,不在壺,而在矢;不在矢,而在心」。
           26  |  BONHAMS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