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Bonhams May 2022 Arrow Vases
P. 26

從Brian Harkins藏歷代投壺看宋元明銅器一些特徵


           唐冶















           宋元明清之青銅器一直為中文學界所輕視,相關研究不成系統,尚無                    關,大量銅礦由海外進口。《宣德鼎彞譜》中記載宣德皇帝為了鑄造
                                                                                                     3
           集大成之整理,有之,也只是關注官方或者文人復古銅器。固然與先                    銅禮器,曾命工部開出「暹羅國洋銅三萬九千六百觔」。 且不論此書
           秦銅器,也就是青銅時代作品相比,宋代以來的銅器用料、鑄造、造                    真偽,此數即便成書於明代晚期,也可以窺見有明一代大量進口外國
           型都不如商周銅器壯觀,然而其設計美學畢竟與先秦大有出入,使用                    銅材的事實。這一時期之銅器體量偏大且厚重。如Lot46明 銅局部鎏
           範圍也遠遠超越了禮器的範疇,自成一套體系,所以西方學界更以「                    金「連中三甲」投壺,高逾六十公分,重達13.3公斤,又如Lot34 明
           中國的第二青銅時代」稱之。可惜的是,經過兩宋、遼金更替,宋元                    銅童子胡人投壺, 高近六十公分,重達14.3公斤。如此大量用銅,在宋
           易鼎,數次大規模毀銅造幣,公元十世紀至十三世紀這段時間所造銅                    元時期,宮廷亦無力如此豪奢。
           器存世無幾,僅能依靠極少數存世之官造銅器,以及出土之例,管窺
           一豹而已。南宋—元—明早期這一段時間,也就是公元十二世紀至十                    另外一個鑄造特征需要指出的乃銅質。縱觀宋元時期銅作,所用材料
           五世紀之青銅器需要細分釐清。明代是銅器的另一個高峰,除了至今                    以青銅為主。英國維多利亞及艾伯特博物館藏一件紀年銅瓶,製作
           模糊的宣德銅器,宣德至嘉萬時期的銅器研究則是一片空白。 Brian                 年代為南宋乾道九年(1173),金相檢測其青銅配方為銅75.8%,錫
                                                                                              5
           Harkins半個甲子以來集腋成裘收集了三十五件宋至清之青銅投壺(下                11.6%,鉛10.7,砷1.5%,鐵0.28%, 錳0.09% ,與商晚期殷墟地區出
                                                                                6
           文簡稱BH投壺),則是檢視這一時期銅器特征極好的素材。本文通過                   土青銅器之普遍配方相比 ,其銅含量偏低,也印證了這一時期缺銅的
           觀察這三十五件投壺,總結出其中一些典型特徵,希望為宋元明銅器                    歷史記載。同時,鉛含量偏高,極有可能是這段時期傳世銅器表面容
           斷代提供一些線索。                                         易出暗沉或黑色皮殼的原因。
           一、鑄造                                              元代晚期之後開始出現黃銅鑄造的銅器。所謂黃銅主要是指銅與鋅的
                                                             合金。黃銅比起青銅更易加工成型,而且色澤橙黃,久之則可形成棗
           唐代以来鑄造銅器或者金銀器都採用分鑄焊接的方式。這種做法有兩                    皮等色,也就是各種複雜多變的宣德爐皮色。青海瞿昙寺藏一件明代
           點好處,一是細化分工,可以大量流水線生產;二是可以節省原材                     宣德二年(1427)皇帝賞賜之鎏金双耳活環銅瓶,鎏金脫落部分銅
           料。BH投壺基本上都是採用這一鑄造方式,投壺耳、頸、身、底、                    胎表面泛紅,北京故宮對其裸露銅胎所做金相研究顯示胎體為黃銅質
           立體紋飾都是分別鑄造,耳、頸、身、立體紋飾再合鑄之,底部則清                    地 。
                                                                7
           一色焊接上去。投壺因為投矢經常擊打壺底,故壺底容易脫落,後代
           多重焊之,比如Lot 25明代通八仙過海投壺,現有壺底為一面清代銅                 BH投壺雖然未做金相檢測,然而從其表面皮色仍然可以看出一些銅質
           鏡。                                                的差別。數件定為宋代至元代投壺,如Lot1、Lot2、Lot4、Lot13其
                                                             色暗沉發黑,當為含鉛較高之青銅鑄造;而Lot5、Lot38、Lot39表面
           北宋、遼金至元代一部分時期的銅器另外一個鑄造方面顯著特點為薄                    產生宣德銅爐一樣的棗紅皮色,當屬含鋅較高之黃銅製品。
           壁,很大原因是因為這一時期全國上下嚴重缺銅。缺銅的原因主要是
           商品經濟發達,銅錢流動需求極大,而且這一時期銅材的價格高於銅                    二、器型
           錢,故民間常有銷錢鑄銅之舉,由此銅錢更加緊張,於是政府嚴格控
           制銅器的生產,時常銷銅鑄錢。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曾下詔                   BH投壺可根據其貫耳數量,身體形狀,腹部形狀分為四式。
           命令「民間所蓄銅器,悉送官,給錢償之。敢有匿而不聞者,論如
              1
           律」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七月,朝廷「命取公私銅器悉付                  I式
                              2
           鑄錢司,民間不輸者罪之」 。                                    雙貫耳,圓球形鼓腹,包括圓肩下收鼓腹:
                                                             Lot 3 (12-13世紀,圖一)、Lot 8(宋/元)、Lot 12(元)、
           元代中期之後至明早期這一段時間,缺銅的情況似乎得到了緩解,                     Lot 22(宋/元)、Lot 23(元)、Lot 24(元)、Lot 27(元/明)、
           開始出現了巨大而厚重的銅器,如大英博物館藏一件明永樂銅鎏金                     Lot 47(明)。
           釋迦牟尼像,高達五十九公分  。BH銅壺中定為元/明的幾件投壺,
                                3
           如Lot27、29、 35, 其用料比起前代實物已經更為厚實。而到了明中              II式
           期之後似乎已經沒有缺銅的問題,可能與民間海運對外貿易的發展有                    雙貫耳,扁圓鼓腹: Lot 1(宋)、Lot 2(12-13世紀)、

           24  |  BONHAMS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