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Christie's Fine Chiense Works of Art November 2018 London
P. 53

此尊觀音菩薩坐像頭戴寶冠,冠中有化佛,寶相莊嚴,工藝                          代才可謂大放異彩。永樂皇帝篤信藏傳佛教,在行政及宗
          非凡。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大慈大悲,常無懈倦。寶冠                          教上皆與西藏交流頻繁,屢召藏僧赴京會面,可見藏漢兩
          上之化佛,為阿彌陀佛,代表頂戴受持佛之教誨,屬觀音                           地之密切關係。本像端麗祥和,半身微傾,瓔珞琳瑯,姿
          造像之一大特徵。阿彌陀佛又稱波頭摩巴尼、世自在或世                           勢頎秀,踏覆蓮座,紋飾繁縟,鏨刻精緻,盡顯藏傳佛教
          自在王。                                                藝術神髓。藏傳佛教備受中國帝皇尊崇,其藝術風格對明
          菩薩衣飾華美,遍身瓔珞,儼如尊貴的古印度王子。菩薩                           代永樂宣德兩帝影響尤深,在民間卻未見普及,估計當時
          慈悲為懷,雖已證菩提,仍發願要普渡眾生始入涅槃。大                           此類佛像多屬宮廷御製,正如其銘款所言。
          乘佛教中菩薩代表「覺悟者」,廣施法力以渡化眾生,拔                           此尊菩薩像寬肩細腰,兩腿修長,薄衣貼體,寶釧掛腕,隱
          除世間疾苦,助眾生超脫輪迴。菩薩呈現古代印度王子面                           含印度佛教造像傳統;耳璫渾圓,面相寬大,臉頰豐腴,
          貌,象徵喬達摩悉達多(相傳生卒於公元前563-483年)悟                       慈眉善目,精鑲細嵌,華彩熠然,則蘊藏尼泊爾及西藏風
          道成佛前的俗家身份,借指有情眾生一旦開悟,即能得道                           格。
          成佛。                                                 藏佛藝術在永樂時期蔚然成風,並持續至十六世紀。本像
          菩薩多以一面、二臂、二腿造型亮相,正如本像,佛經記載                          舉止優雅,帔帛垂肩繞臂散落,下著綢裙,衣褶紋理疏落
          中也有多面多肢的各種版本。菩薩穿戴華麗,既有正襟危                           有致,定出永宣時期宮廷匠師之手。蓮花座正上方從左至
          坐,也有昂首直立,長髮多半綰為頂髻,側有髮綹飄垂兩                           右銘刻「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橫款,取「施」而捨瓷器款識
          肩,髮頂或如本像戴有寶冠。菩薩身穿帔帛及織錦半裙,                           之「製」,皆因前者含布施之意,用於賞賜僧侶,為永宣宮
          滿身珠寶瓔珞,頸、臂、腕、足均配寶釧。菩薩及佛陀皆雙                          廷造像之典型格式。
          耳垂肩,菩薩偶戴耳璫,本像亦然。菩薩如本像多見赤足,                          佛像內部中空,蓮花座底蓋上銅版,以銅刺或摻雜朱砂
          早期印度及中國菩薩造像也見腳踏芒鞋。                                  的蠟材密封。內裡可貯藏經咒、塑像、寶石、布帛、藥材等
          除寶冠上之阿彌陀佛,手持之法器同屬觀音造像標誌特                            法寶,統稱裝藏。銅版中心刻十字金剛杵,象徵圓滿佛法
          徵。觀音多見一手持楊枝,一手持淨瓶,用以遍灑甘露,為                          可除魔,令佛像及內藏法器免受外物干擾。
          眾生諸魂垢淨身心,拔除業障。本束腰座臺飾兩圈蓮瓣,                           X光測試揭示本像內部有所裝藏,包括一小經卷、多種布
          坐像兩臂同繞蓮花兩朵,搖曳生姿,璀璨奪目。                               塊及若干難以辨識的物件。 裝藏為佛教重要文化,神聖
          「觀世音」譯自梵文,意謂「觀察世間聲音覺悟有情」,與                          莊嚴,惟藏物一般不附年號,亦甚少記錄造像之恭奉地
          釋迦牟尼佛及彌勒佛息息相關。《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                           或製作情況。
          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形容觀音能聆聽覺察眾生聲音,                           同類造像可參考一尊永樂御製鎏金銅觀音像,紐約佳士
          助其脫離苦厄。當中提及觀音形象多達三十三種,可呈女                           得2014年3月拍出,拍品編號1622。瑞士蘇黎世雷特伯格
          相,亦可呈多面或多肢相,相信是有關觀音菩薩最早的文                           博物館另藏一例,其藝術手法及具體造型皆與本像相仿。
          字記錄。                                                哈佛大學美術館藏一綠度母坐像,其美學風格亦值得與
          本像所代表之藝術風格源遠流長,可追溯自十一至十二                            本像相互比較(1992.289)。另可參考香港佳士得2014年
          世紀,始於印度東北部,及後流傳至尼泊爾及西藏。1262                         11月26日售出之宣德款鎏金銅金剛手菩薩像,拍品編號
          年,尼泊爾年輕藝術家阿尼哥(1245-1306年)獲八思巴                       3107,以及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8日售出之宣德款鎏金銅
          (1235-1280年)邀請赴京。八巴思為藏傳佛教薩迦派重                       觀音像,拍品編號2839。
          要教主,兼任元朝立國君主忽必烈(1215-1294年)國師。                      毛瑞
          阿尼哥藝術造詣超卓,被任命為宮廷匠師的督導官,在元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代御製藝術史的地位舉足輕重。
          藏傳佛教雖早於元代已對中國藝術有所影響,惟及至明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