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臨港線-電子書試讀
P. 10
其實,打狗港因潟湖之地形,使其天然即具備有成為良港的優勢。
但另一方面,卻因為當時港口外尚有暗礁無數、水流湍急,產生船舶進
出不便的問題,導致打狗港僅能扮演安平港的副港的角色。不過,這樣
的情勢,到了十九世紀中逐漸有所轉變,原因是一方面安平港的海岸線
不斷地向西移動,且面臨到海底泥沙持續堆積造成的淤塞問題,導致安
平港逐漸出現難以讓比較大型、數量較多的船舶船隊進出的發展困境。
1
相對地,同一時期,打狗港則因地盤上隆與海水西移,沙去水深 ,漸漸
得以停泊大船,於是,過去往來台南並停泊於安平港的商船,逐漸轉往
2
打狗港停靠卸貨,再由打狗利用路上運輸轉送至台南 。自此,安平港與
打狗港即開始呈現此消彼漲的發展趨勢。而往後一個半世紀的時光,高
雄(打狗)城市的發展軌跡,以及從台灣現代工業化的發軔地到最重要
的工業重鎮,基本上,都是建基在其作為國際港口的基礎上。
1895 年當台灣成為日本帝國的海外殖民地後,日本在台所設置的臺
灣總督府首先計畫性地驅逐其他國家過去在台灣已有的勢力與資本,逐
步壟斷台灣對外、對內的運輸網絡與經濟貿易。也因此,打狗港經由日
本進、出口的貿易量逐年上升。此時的打狗港,已經是台灣南部重要港
口之一。而 1900 年,打狗與台南之間的鐵路正式開通,1908 年,臺灣
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交通的便利性,讓嘉南平原乃至於整個南台灣,
都成了打狗港的腹地,打狗港自此貿易成長更為迅速。台灣中、南部的
3
物產,也越來越高比例地集中在打狗港 。然而,以當時打狗港 的規模與
基礎建設,已逐漸難以完全配合大量物產的運輸,在這樣的背景下,自
1908 年起至二戰結束前,日本政府針對打狗港開啟了一系列、共計三期
的築港計畫。
1.轉引自〈日治時期「高雄第二公學校」之初探〉,李靜美,2010,《高市文獻》第23卷第2期。
2. 蘇同炳:《臺灣今古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3. 謝濬澤,〈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台灣文獻》
6 第六十二卷第二期,2011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