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5 - D:\我的文档\Flip PDF Corporate Edition\09_自然易 电子书\
P. 325

扬,而若没有老子的《道德经》,所谓道和德仍然存在。这一点
             非常重要,并且充分表达了老子的愿望和本意。正如其在《道德
             经》开篇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或可理解且老子首
             先认为:能被宣扬的道非永恒的道。既然,在老子的观念中就不
             存在宗教观念或宗教意识;这正是对后世宗教主义思想的不自觉
             的批判。另外,老子说:“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其意思是“道”就是“道”,无需宣扬。所
             以,相信“道”的人,首先要相信自己,使自己具有“道”的修
             养并表现出“善”的行为;此即所谓老子之“德”。当然,其所
             谓“道可道,非恒道也”这一观点还是存在历史的局限性的。
                  所以,老子在出关时被关令尹请求写一本书的实际行动证
             明:信仰不是强加的;而老子的信仰即是其所谓的“道德”,在
             天为日月星辰及无限浩渺的宇宙空间,在地为山河鸟兽等所在之
             万物,同时关键的在于一切存在的原始推动力是自然而然的;而
             在人为人性品德所自觉养成的宽厚仁爱。在天即天道,在地则地
             道,在人即人道;天之道,自强不息;地之道,厚德载物;人之
             道,积极进取、自爱爱人。
                  所以,关于信仰,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伪信仰”。那么,什
             么是伪信仰?简而言之,所谓“伪信仰”即以信仰之名谋取一切
             私利的信仰,其中包括:
                  1)物质方面的个人满足;2)精神生活的个人需要;3)为
             某种集团利益所采取的道德性绑架、暗示性胁迫、明目张胆的威
             胁、诅咒、迫害、甚至谋杀。
                  所以,老子强调“无为”——这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最高最具
             有现实意义的法则。这一法则,如前所述——其实,我们更应该
             关心这一法则的出处和之所以然的必然逻辑。


                                                                      作者
                                                      2013 年 10 月,烟台



             自然易                 --    321/323 --                 Sep. 2024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