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6 - 科技與創新管理
P. 336

個案分享:跟著未來學家定策略→打造靈活應變的發展⼤計





                        《哈佛商業評論》(2019)我最近協助某家大型工業製造公司執行策略規畫流

                   程。有關自動駕駛汽車、5G通訊技術、機器人、全球貿易與石油市場的不確定
                   性如此之多,公司的高階領導人需要一套可提供指引的目標與策略,把公司的未
                   來連結到今日。在我們的工作正式展開前,高階主管已為這項計畫擬定了標題:
                   策略2030。


                        我好奇他們為何選擇這個特定年份,2030年,作為這項工作的基準點。畢竟,
                   影響公司的各項因素都落在不同時間線上:全球貿易變動是當下的擔憂,而機器
                   人領域是漸進式的進步、失望、接著出現巨大突破,有時各項變化之間相隔數年

                   之久。高階主管之所以選擇2030年,是因為距今11年後會發生對公司而言很獨特
                   的事件嗎?

                        原因很快揭曉。他們任意選擇了2030這個好看的整數,因為這數字能給他們

                   一種掌控不確定未來的感受。這也很方便好好溝通。「策略2030」很容易讓員工、
                   顧客與競爭者理解,而且吻合公司想要對未來的展望所傳達的訊息。再加上,許
                   多公司在進行較長期的規畫時,往往會在流程中創造一條線性的時間線,標示著
                   以0或5結尾的年份。你的大腦很輕易就能以5為單位來計算,但以4或6為單位來

                   計算就需要費點力。

                        整齊、線性的時間線能帶來某種程度的穩定感,讓人感覺可以預定一些事件
                   會發生、遏止混亂,而且能策畫並保證成功。當然,我們居住的真實世界要雜亂

                   得多。法規監管行動或自然災害完全超出我們的掌控,而其他因素(培育勞動力、
                   營運、新產品構想)都受你組織所做的層層決策所影響。當所有這些變數互相碰
                   撞,就形塑了規畫時段(horizon)。


                        策略長與負責選擇組織方向的人,往往被要求召集「打造願景」會議。這有
                   助於團隊腦力激盪產生構想,但無法替代對未來進行批判思考。一、三或五年的
                   策略計畫已是大部分組織的常規做法,雖然可以有效處理短期營運目標,但也不
                   能用來替代對未來進行批判思考。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應該要思考深入的問題,

                   而解答不一定要連結到未來的某個固定日期。你想要在哪方面產生影響力?需要
                   什麼條件才能成功?組織要如何發展,以因應即將到來的挑戰?這些深入的根本
                   問題,最適合用長期規畫來解決。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