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Whats app訊息內容
P. 89

陶淵明(365 年-427 年~62 歲)公元 420 年劉裕篡晉後,在貧困躬耕中隱居的陶淵

               明,以隱喻手法寫下了《桃花源記》表達對此事最大的譴責,「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
               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感嘆暴秦雖然酷虐,此時尤過於秦亂,所以聞者皆

               歎惋,在《桃花源詩》首即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點明其意。


                           進入劉宋之後,陶淵明貧病加劇,江州刺史檀道濟去勸他棄隱出仕,但是他不受餽
               贈,不為所動,就是不放棄他隱居求志、不食周粟的風範(因為陶淵明的曾祖父、祖父、父親

               及自身俱在東晉為官,如同張良其家五世相韓,之後一生為韓報仇)。正如他詩作:「歷覽千

               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他的後半生,正實踐著他入劉宋後所改的名

               —潛,一生遂潛龍勿用了!

                         陶潛《桃花源記》對現實有深刻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與外界並無太大分別,一樣

               是「往來耕作」,「屋舍儼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處,「怡然自樂」。桃花

               源中似乎沒有村社一類的基層組織,又因與世隔絕,外界一切機構組織都無由對之施用權力,

               人們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會賴以支撐的社會制度,恰恰是人們不能
               幸福美滿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機構都是多餘的,乃是破壞和平安寧的根源。


                         陶淵明曾經説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千字

               文》中也有「尺璧非寶,寸陰是競」的格言。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
               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

               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1.25)


               李家雄 2020/1/23/12:05

               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

               [1/23 下午 8:39] 李家雄: [1/23 下午 8:37] 李家雄: https://youtu.be/awrFxmzN91M

               [1/23 下午 8:37] 李家雄: https://youtu.be/5vjrL6uUWcU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