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Dong Zen Magazine136
P. 34
門中學、大慈庵、雙林寺住持、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文教處(佛光山
文化院的前身),每週並且要舟車輾轉地到文化大學哲學系上課,這
其間始終未曾更換的單位,就是佛學院的工作。歲月悠悠,一晃十幾
寒暑。其中舉凡招生、設計課程、聘請師資、為學生覓設獎學金等
等,都是我們的職務。有一年,師父更是破釜沈舟,把我們幾位負責
佛光山僧伽教育行政工作的人,集合在美國西來寺,整整一個月,每
天不眠不休地討論佛學院的辦學方向與策略,最終定下佛光山僧伽教
育三級制度:等同高中程度的「東方佛教學院」、大學學歷的「佛
光山叢林學院」、相當於研究所的「中國佛教研究院」。「叢林大
學」正式轉型為「佛光山叢林學院」,下設「經論教理」、「文教弘
法」、「法務行政」、「社會應用」等四系,先行試辦「經論教理」
和「法務行政」兩系,成效斐然,延續至今不輟。「中國佛教研究
院」則因南華與佛光兩所大學設有宗教研究所而併入。自此佛光山的
僧伽專才教育體系,脈胳分明,人才輩出。
佛學院最鼎盛的時候,全院學生曾多達七百多人,分部林立。佛
光山叢林學院分為專修部和國際學部,專修學部下設本山的男眾學部
和女眾學部,以及台北女子佛學院、基隆學部、彰化的福山學部;東
32 東禪佛教學院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