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_Neat
P. 91

20
                 又會戰期間,10月26日,第88師第524團團附謝晉元奉命率步兵第1營「八百壯士」, 堅
            守蘇州河邊之四行倉庫,擔任掩護主力撤退任務,血戰四晝夜,震驚中外;至10月30日晚,為
                                                                                               21
            避免公共租界居民受日軍攻擊而奉命脫離戰鬥進入租界,解除武裝,成為孤軍。  當年11月17
                                                                                                22
            日,軍委會以團附謝晉元、營長楊瑞符堅守四行倉庫有功,特頒青天白日勳章。
                 國民政府為上海撤退發表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

            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
            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民族復興之基礎……。」

                 評述:

                 一、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戰最重要的會戰,雖然戰力不足招致失敗,卻獲得戰略上的成功,

            特別是堅定抗戰意志及提升精神戰力,並贏得國際上的一致讚譽。

                 二、日軍對華作戰的初期目標,為攻佔華北要地及上海附近地區。戰略構想是,「以主力
            沿平漢鐵路一線作戰,擊潰河北省南部方面之敵,佔領黃河以北各要地……,在最短時期內給

            以閃電打擊,迫使中國政府屈服。……又為顧慮蘇聯威脅,非不得已,不向上海派遣陸軍。」

                                                       23
            證明當時日軍戰略構想乃以華北為重點。
                 三、民國26年7月,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侵華事變後,認為只要擊破華北的國軍,中國政府

            就會屈服,像東三省一樣,默認既成事實。蔣委員長卻在日軍佔領北平的當天即向中外宣告:

            「臨此最後關頭,豈能復視平津之事為局部問題,聽任日本宰割……惟有發動整個之計畫,領

            導全國,一致奮戰。……為了保衛上海拱衛首都和守衛長江,中國主動而有計畫地清除長江內

            的日本軍艦和上海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並準備開闢淞滬戰場。」國軍由張治中的第9集團
            軍首先主動對上海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發起攻擊,並迅速集中26個師加入戰鬥。到了守勢階段,

            更增加到47個師、5個獨立旅;最後增加到85個師,迫使日軍不得不向上海增援陸軍,將主戰

            場由華北轉向華中(東)。上海方面的日軍增為2個軍、10個師團,總兵力約30餘萬人,另加海
            空軍主力;華北方面減為2個軍,7個師團,20餘萬人,造成兵力的分散,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在




            20
             實際上全營當時僅有 452 人,適因租界二名英國軍官來訪,詢及孤軍人數,謝團附答曰:「八百」以壯大聲勢,,
             爾後「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消息就傳遍國內外。姚曉天,《上海的守護神-謝晉元傳》 (台北:近代中國
             出版社,民 71.11.30) ,頁 177,180。
            21
             民國 30 年 4 月 24 日,謝晉元在租界內為汪精衛收買之郝鼎誠、張文清、張國順、張福忠等四名士兵刺殺死亡,
             時年僅三十七歲。同年 12 月 8 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佔英租界,孤軍殘部淪為俘虜。同上註,頁 244,
             246。
            22
             陸海空軍勳賞條例:「青天白日勳章不分等級,凡陸海空軍軍人於戰時,捍禦外侮,保衛國家,著有特殊戰功
             者,頒給之。」「青天白日勳章」為國軍最高之勳章,民國 26 年 11 月 8 日,增訂「國光勳章」為最高,「青
             天白日勳章」次之。國軍第一位獲頒者為張學良,因民國 18 年中東路事件攘禦外侮有功獲勳;抗日期間,計頒
             發 169 座(含 3 位國外人士)。祝康明,《青天白日勳章》,(台北:知兵堂出版社,民 100),頁 9,26,111;容
             鑑光,《國光勳章 青天白日勳章 人物誌》,(台北:博煜,民 94.9.3) ,頁 114。
            23
             1936 年 8 月,日本參謀本部先期策定的《1937 年對華作戰計劃》於 1937 年 8 月 7 日發布生效。
                                                            67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