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_Neat
P. 92
利於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華北主戰場,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三月亡華」的迷夢。
四、日軍自「918」事變以後,主力集中在華北地區。爾後由北向南沿平漢鐡路直下武漢,
企圖分割中國為東西兩部,截斷國軍退路,各個擊破。國軍的戰略指導,在迫使日軍將有利的
24
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之主作戰線,以達成以空間換取時間之目的。 為此,主動發起淞滬會
戰,並以最大兵力投入戰場,壓迫日軍逐次向南增兵,誘其主力漸由華北轉移到華東。其主作
戰線亦隨之改變為溯長江由東向西仰攻武漢,從此陷入持久戰之泥淖。
五、抗日戰爭改變日軍主作戰線的指導,係蔣委員長在民國24年決定以四川為抗日基地後,
10月15日以前就提出「與敵南北對抗實不足以與敵持久,與敵東西對抗,自能長期難之」的看
法。25年10月在洛陽策劃抗日大計時,決定了持久戰、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基本決策,
並訂下導引日軍到上海作戰,誘敵由東而西仰攻的戰略。蔣委員長於26年8月在上海發動會戰,
係實踐其24及25年早已議定的關鍵戰略,是決定抗日戰爭勝負的最重要指導。
六、淞滬會戰全程劃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8月13日至9月11日)採攻勢作為,以擊滅日
海軍特別陸戰隊為目標,張治中在此階段原準備「先發制敵」併用奇襲與鑽隙戰術,攻擊發起
後發現敵軍築有堅固要塞的永久工事,而國軍缺乏重砲及攻堅武器,而攻擊頓挫。第二階段(9
月12日至11月4日)反登陸及守勢作戰,日軍在絕對優勢海空軍支援下,迫使國軍採取逐屋巷
戰及塹壕戰,犧牲慘烈。國軍「死守陣地,硬拚消耗」,實非得已。國軍精銳調整師全部投入
上海損耗殆盡,影響爾後之抗戰持續戰力甚鉅;但由於中央軍的犧牲,才使各省地方部隊爭先
開赴前線參加抗日作戰。11月5日,敵又在優勢海空軍支援下,以其第10軍從杭州灣登陸,指
向國軍側背,迫使國軍不得不放棄上海。第三階段(11月5日至11月12日)為全面轉進,撤退
行動在被動狀況下實施,造成極大混亂,損失慘重。日軍攻佔大場鎮時,蔣委員長本已接受顧
祝同、陳誠等建議,開始將淞滬戰場的主力部隊,向吳縣至福山之線及無錫至澄陽之線等國防
工事線有計畫的轉移。但蔣委員長獲悉九國公約會議將在11月3日召開,乃下令停止轉進,延
至9日晚才下令全線向錫(吳錫)澄(江陰)之線轉移。此時若干部隊已先行後退,造成混亂。吳
福線等國防工事線未及佔領,影響南京保衛戰。
七、淞滬會戰真正的收獲,乃是全體官兵前仆後繼,不惜犧牲的戰鬥精神與爭先恐後的英
勇表現,其影響至為深遠,不但獲得全國民眾和各黨派的熱烈支持,振奮中華民族反侵略的高
昂民心士氣。擴大國際的影響,獲得各國的同情與支持。尤其打破日軍「三月亡華」的迷夢,
使國內外人士對中國抗戰到底獲得最後勝利的決心,建立了堅定無比的信心。
24
蔣緯國,《抗日禦侮》,第三卷(台北:黎明文化,民 67.4.5),頁 93。
同前書,《抗日戰爭指導》,頁 292-293。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