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5 -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_Neat
P. 385
陶英惠教授 增修版閱後評語
中、日兩國,在歷史上的關係相當久遠,理應守望相助,和平相處;不料自清光緒二十年
〈1894〉起,五十年間竟兩次兵戎相見,以致兩敗俱傷,而中國所遭受的禍害,尤為慘烈!
民國 49 年,胡適曾很感慨的說:我們至今還沒有一部中國史家所寫的中日戰史,是件非
常可恥的事。民國 62 年至 63 年,業師吳相湘教授,獨自編著的《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下
册相繼出版,總算可以稍稍彌補胡先生的缺憾。自此以後,國內外學者、專家有關抗戰的專書
和論文,大量問世。民國 100 年 9 月 9 日,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文燮上將,為了使關係中華
民族存亡的歷史不被遺忘或誤解,也是以一個人的力量,編著了《中國抗日戰爭真相》巨册,
作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 100 年及抗戰勝利 66 週年的獻禮。出版後,王上將並未自滿,仍在繼
續蒐集相關資料,補充原書的缺漏,更正手民的錯誤,趁今年抗戰勝利 70 周年之際,推出增
修版。其鍥而不捨、力求真相的精神,令人敬佩!
提起抗戰來,老一輩的人,真是刻骨銘心,永難忘懷那段艱苦的歲月;對年輕人來說,則
只是很久以前的歷史故事。在台灣,紀念抗戰的事已漸漸淡化;甚至還有些人在故意扭曲事實。
在這樣的時空下,王上將這部大著,更令人感到彌足珍貴!
這是一部描述中日全面戰爭的完整歷史紀錄,使國人讀了可以知往鑑來,不僅敘述全盤外
交和戰爭的進行情形,也談到了中國朝野面對困難和所作的重要決策,並寫出了中國前線和後
方軍民的許多英勇及悲壯事蹟。大約五十年前,我供職國史館時,曾從事抗戰史料之蒐集工作,
所以深知其千頭萬緒的困難。王上將蒐集資料之豐富,層面之廣,令人深所佩服!抗戰期間的
國際關係是那麼錯綜複雜,而軍事、外交、經濟、教育各方面的情況,更是頭緒紛繁,以一個
人的力量來從事這項艱鉅的工作,如果沒有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和為歷史作證的情懷,幾乎是
不可能的。王上將忠貞愛國之忱,躍然紙上。
本書是記述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王上將採取了比較通俗的寫法,用最簡單的
文字,表達最嚴肅的問題,使受過若干教育的人,都有能力讀,也有興趣讀,用意至為深長。
同時他也註明史料來源,不僅表示對學術的忠誠,也使從事高深研究的青年學人,有按圖索驥、
查考比對的便利。全書在敘述史事時,大都附有相關的照片,使讀者有臨場感,加深印象。讓
證據説話,有圖為證,是一大特色;但因篇幅的關係,説明的文字只能簡單扼要,對於事件的
複雜背景,無法詳細説明其前因後果,因此難免有被誤解的可能。如第 159 頁:民國 22 年 5
月 26 日馮玉祥被推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扛著步槍向部隊講話的照片,使人看了
不免對他豪邁抗日的壯舉表示好感;若詳加考察,則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在日本大舉侵華之際,
高喊抗日,最能引起一般民眾之同情與佩服;批評政府不抗日,也最能引起共鳴。自 20 年 10
月起,馮玉祥之言行,莫不以抗日、反蔣為其中心鵠的。政府對其在察之行動,自始即持反對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