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6 - 中國抗日戰爭真相_Neat
P. 396
三、民國32年,我國躍升為世界四強之一,廢除不平等條約,與英、美等國訂立平等新約。
11月開羅會議,出席的三國領袖為英國邱吉爾、美國羅斯福和中國蔣委員長及夫人,會議中決
議如何促使日本投降;同時決定戰後我國收回臺灣、澎湖及東北。當民國34年9月9日,日本在
南京向中國投降時,代表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受降的是何應欽將軍。以上兩點,是
以說明誰領導抗日戰爭,誰對抗日戰爭的貢獻最大。
四、從二戰中使我們認識到:國際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抗戰初期,
國軍軍備落後而不足,與日寇之精銳武器對抗,犧牲甚大,在當時,能支援中國政府的竟是蘇
聯,而不是美國;直到民國30年,日寇奇襲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始引發美國之參戰,從此
美國才軍援中國,以牽制日寇。二戰結束後,國共內戰,美國政府派馬歇爾將軍來華調停,由
於他偏袒中共,使和談宣告失敗。民國38年夏,國軍對抗共軍失利,美國政府落井下石,停止
援助中國政府。當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美國駐華大使仍留在南京不撤離,直到民國39年韓戰
爆發,美國希望臺灣成為它的後勤補給基地,乃恢復美援,然美軍在韓戰場已死傷慘重,付出
了敵友不分的代價。
我相信王將軍的這本《中國抗日戰爭真相》會澄清很多有關抗戰的問題,由於它可讀性很
高,可成為兩岸人民對認清日本對華的殘暴,及瞭解中華兒女為禦敵所表現的不屈不撓、前仆
後繼的犧牲精神,是愛國教育最好的讀物。
于宗先 謹誌
民國100年5月
于宗先院士,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經濟學博士;曾
任臺大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長、院士。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