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国学校本
P. 26

解读

                 一个善念发动也是仁。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泯灭

            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最动人的则是诗人把由己及

            人升华到舍己教人,这种舍已救人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怀就是“仁爱”。




                                    “誉满杏林”三国名医董奉

                 三国时代,吴国有一位名医叫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他医道高明,艺术精湛,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声山南能,热忧为山民诊病疗疾。

                 董奉医德十分高尚,治病救人不取分文,只是有一个很特殊的要求:凡

            治愈一个重病患者,希望病家在他的房屋周围栽种五株杏树;治愈一个较轻

            的病人,则希望病家栽种一株杏树。多年以后,董奉的房前屋后杏树成林,

            达十万株之多,春天到来繁花似锦,春色满园。杏黄时节,硕果累累,百里飘

            香。董奉自居杏林之中,淡泊宁静,飞禽走兽游戏林间,真正是人间仙境,世

            外桃源。

                 杏树结果之后,董奉就在林中建了一间简易仓房,放一容器在仓中,告

            诉大家:有想买杏的,等量的谷换等量的杏,自行取去,不必通报。这样,每年

            以杏换得大量粮食,董奉就用来济救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

            之中救助的百姓多时达到二万余人。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

            百姓的普遍敬仰。

                 董奉辞世后,妻女继承他的志愿,依旧卖杏教贫。芦山一带的百姓在董

            奉仙去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他,后来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

            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19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