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final0629
P. 21

伍、結論及未來發展



                       眷村是臺灣社會的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產物之一,從民國 39 年起填滿了眷村人的生

                   活,它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一群飄洋過海的人珍惜、積極保存的共同記憶。眷村生
                   活已成往事,但眷村的形象和回憶的感情未消曾失。


                       從籌備過程到專題產出,組員對眷村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理解大時代下眷村人辛

                   勞卻積極向前的正向心態。組員之一的父親唐爸爸正是眷村的第二代,十分懷念兒時在
                   左營眷村不斷搬遷,跟隨父親的生活。讀著祖父留給家族的自傳,打開塵封許久的相冊,

                   唐爸爸為父親在世對國家的努力及貢獻深感驕傲,也不忘將這樣的精神教導給孩子。































                                   圖 10  唐爸爸與家中成員的兒時照片,唐爸爸於圖片正中間

                       「我們又再重看一次《光陰的故事》了,這次全家人一起擠在擁擠的客廳裡盯著大
                   螢幕,一看就看了好幾個小時,而這次感覺不一樣了!全家人一起討論眷村的故事,曾

                   住在左營合群新村的唐爸爸很開心地和自己的孩子分享在眷村的故事。」組員唐惟真分

                   享製作專題前後家中的轉變,從父親個人的回憶變成一家人的回憶實屬可貴。


                       製作專題的過程也接觸到許多眷村文學作品,從一開始對在電視劇《一把青》對眷
                   村的初步認識,到細讀白先勇的《臺北人》、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對眷村的

                   印象不在只是停留在眷村美食,更可以瞭解眷村的真實樣貌與他們的內心孤寂:不識字

                   的士兵臂上被刺了反共標語,而在本省與外省之間進退不得的兩難、老兵情慾的壓抑和

                   落寞、眷村女孩面臨第二性徵發育在公共場所必須面臨的尷尬場合。除了物資匱乏之外,

                   更多的是這些困擾他們許久的問題。


                                                            17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