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臺北大學70周年校慶特刊
P. 24
用三峽校區土地。
事實上,不只是土地取得過程曲折,三峽校區
的建設也多經磨難,其中光是運動場地下停車場
就蓋了十年,而因為未能及早取得土地,圖資大
樓、綜合體育館暨學生活動中心興建等工程也都
因而耽延。幸而在師生和外部校友與政府支援協
助下,如今,圖資大樓已經啟用,不但成為臺北
大學重要地標,更名列全國最美大學圖書館排行
榜,而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和游泳池也已經完
工,2019 年 2 月正式開放師生與社區民眾共享。
從 2000 年荒煙漫草石子地,2009 年隨著法律學
院、公共事務學院大樓落成,全校日間部師生全
數遷入三峽校區,對照十年後的今天,三峽校區
和周邊社區一片欣欣向榮,正如校歌〈如鳶高飛〉
的歌詞:從荒蕪/到聳立/感念汗水,因為歷代
眾人齊心努力,臺北大學才能真正在三峽落地耕
耘、與三峽共成長。
連結在地 營造大學城典範
臺北大學遷校三峽,表面只是在三峽取得土地
蓋校舍、師生就地求學生活,實際上,一所大學
對於地方的意義,絕對不止於此。
根據前臺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大學城的理念、
發展與啟示」研究,「大學城」是吸引和聚集人
才的地方,對於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優化
人才結構意義重大。一般來說,大學城具有城市
屬性,並具城鎮的規模大小,和社區相互相依,
教學產業研究相互支持。而前教育部長葉俊榮所
提「大學之所在,希望之所在」,更是大學所在
地方最大的期盼。
充滿傳統特色的校園
從決定落戶三峽之初,臺北大學就沒有忘記自
己的責任,除了持續向在地人士請益學習,校園
建設也積極融入在地特色。
從高速公路上遠眺就能一眼看到的「飛鳶銅
雕」,就是地方人士歡慶大學成立的賀禮。這座
銅雕由林金田先生倡導、本地藝術家江沖默雕塑,
以鳶代表鳶山,象徵正式融入三峽地景。
24 國立臺北大學七十周年校慶特刊│ 2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