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2021電子物理系系刊
P. 48
研發立方衛星的故事
台灣立方衛星的發展起源於2001年初的一個「衛星系統設計」專題課程由
前國研院院長莊哲男教授(時任國家高速電腦中心主任)授課,透過遠距教
學,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及國網中心三地進行同步教
學。課程的專題是以團隊分工合作的方式實際設計一枚立方衛星。當時國家
太空中心有我、張志立研究員、副研究員林信嘉,以及多位同仁參加。恰逢
當時美國史丹佛大學正推動一個合資共同發射立方衛星的計畫,再國科會的
支持下,我們團隊預付了2002年的發射艙位的訂金。
而 作 為 課 堂 作 業 的 延 伸 , 發 展 為 實 體 衛 星 的 蕃 薯 衛 星 ( Y a m S a t ) 計 畫 便 正 式
誕生,這是國家太空中心主導的台灣第一枚自製立方衛星。這計畫和當時的
儀科中心及國內合作廠商共同製造了 3 枚(分別是YamSat-1A/1B/1C),並進行
多項國產元件的太空驗證,原定於2003年發射升空,但因故並未發射。
蕃 薯 衛 星 的 發 展 經 驗 給 了 太 空 中 心 發 展 出 一 套 新 的 快 速 原 型 化 的 系 統 工 程
方法。太空中心將這技術及經驗,透過後來的衛星課程傳承給大學及研究
所,並在國內大學裡建立起發展衛星的經驗,教育及訓練大學生有關太空科
技的知識及能力。太空中心提供實際的衛星設計、製造及操作的經驗,並在
大學裡建立衛星科技本土化的能量與培養相關衛星技術及系統工程人才。
蕃薯號之後,成功大學發展了2U的姿態控制實驗平台(Platform for
Attitude Control Experiment, PACE)立方衛星,雖在2014年6月發射升空,但
因通訊問題而無法收到衛星訊號。隨後成大又與歐盟的QB50衛星計畫進行合
作,該任務是計畫邀請國際各大學合作研製並預計部署50枚2U立方衛星,以
探索200~400公里的中低變溫層大氣資料及進行相關物理研究。成大發展的鳳
凰(Phoenix)2U衛星於2017年4月發射送入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並於同年5月由ISS 將衛星部署在400公里的軌道,執行多年任
務後,鳳凰衛星於2019年5月結束任務。鳳凰衛星是台灣第一枚成功發射與在
太空運作的立方衛星,並首次提供了太空中低變溫層的寶貴科學資料。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