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夜談知事
P. 110
乾隆年間,原任分巡海防汀漳龍道的鄂善,接到吏部的通
知,調任為「福建分巡台灣道」管理台灣的官署事務,並前往
台灣府城任職。同年12月,經數日的航行,鄂善終於到達鹿耳
門公館,並改搭小舢舨進入台南。當他一腳踏上安瀾橋邊的碼
頭,望向前方一片空地時,旅途的疲勞與海航的暈眩感終於稍
加緩解。
隔年,在鄂善的倡議下,大西門前那處空地,開始了一連
串的工程,興建起一座跟鄂善家族別有淵源的祠廟~風神廟。
除了希望風神能保佑往來海航平順,也希望護佑鄂善能平安順
遂,而鄂善所興建的接官亭及風神廟,便成為清代官吏由安平
轉運後的第一站。直到乾隆30年,台灣府知府加護台灣道蔣允
焄對風神廟整修並擴增規模。在台灣府知府蔣元樞的紀錄中:
「舊制前為頭門,內建正屋三楹為官廳,廳後之屋供奉神像。
後屋數楹中奉大士,舊時廟制如是。」從文字紀錄中可知當時
的風神廟為四進的建築,分為頭廳、接官廳、風神廳、大士廳
,可見其建築規模相當壯觀。乾隆42年,為了避免在神明面前
往來迎送文武官員,有瀆神祇,蔣元樞再次整修並加以擴建,
「茲就廟側之左購買民居,鼎建公館一所,其深廣與廟相等,
前為頭門,中留隙地,繚以短垣、穴門其中。內建正廳三楹,
廳後正屋一進計五間。傍置兩廂廚廁咸備。不但往來此地者可
以安居,而迎送祖餞亦有其地,不必如舊時酧酢於神前」、「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