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夜談知事
P. 111

貳     懷舊珍情篇





                 此地為進郡之要路,宜宏規制,以壯觀瞻,乃自泉郡購造石坊

                 運載來臺,建於碼頭之上,坊前砌以石階以便登涉,現今規模

                 宏然,氣象改觀。」並將修建、增建完成的樣貌,以石碑的方

                 式記錄下來,這一組圖文紀事碑放置於一座亭裡,便是風神廟

                 口旁的長亭。之後該組圖文碑僅剩建築圖碑,並移至大南門外

                 的碑林存放,是當時的大西門外規模最大的官方建築,並促使


                 風神廟名列府城七寺八廟之一,與開元寺、竹溪寺、法華寺、

                 彌陀寺、黃蘗寺、重慶寺、龍山寺等七寺及大人廟、三官廟、

                 東嶽殿、府城隍廟、龍王廟、藥王廟、五帝廟等清代修建的宮

                 廟齊名,足見風神廟當時的繁盛與風華。




                   在鄂善首開台灣祀奉風神的風氣下,清代台灣地區曾有三

                 座專祀風神的廟宇。乾隆55年澎湖媽宮城隍廟東邊建起一座風

                 神廟,歷經嘉慶4年與光緒7年的整修,卻在光緒11年清法戰

                 爭中由法軍占領,最終因馬公小學校校舍的興建而加以拆除,


                 神像改祀於澎湖天后宮迄今。在簽訂馬關條約後,隨清代政府

                 的遷出,風神廟的官署性質逐漸轉換,在《社寺廟宇ニシテ從

                 來ヨリ官廟二屬スル分調查提出方ニ付各廳長ヘ照會ノ件》中

                 說明:「明治31年前台南縣命內地人百武英一為其保管,今由

                 其代理人鈴木和吉保管。」可見在日據時期,官方仍先後委派

                 兩任日本人代其管理風神廟,而不像其他台南官廟被日本人徵

                 收後,喪失寺廟功能而改作他用。但在日治大正7年的市街改





                                                     91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