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Demo2
P. 40

109 年度臺灣品牌企業國際經營現況及政策建言報告
1980-1990 年代的製造歷程。以製程來說,當時最主要的學習對象便是 美國與日本企業。而臺灣企業是學日本企業的製程技術而非美國企業, 因日本的製程能力與品質能力在當時是優於美國的。不管是製程能力改 善、工程的重新設計、製程的合理化、或是簡易自動化等,臺灣在整個 過程都是跟隨著日本企業亦步亦趨地發展。尤其是日本的豐田式管理風 靡了 10-20 多年,豐田式的製造與系統一直都是臺灣企業模仿與學習的 對象。由臺灣自行車大廠巨大與美利達 2003 年所領軍的 A-team(臺灣 自行車協會)的精髓便是豐田式的自動化、現場管理化。因為承襲了日 本的製程技術,臺灣的品質、製程能力、生產的效能表現良好。以代工 來說,品質(Quality)、交期(Delivery)、成本(Cost)、服務(Service)這 些日本企業所注重的特質都留在臺灣,漸而形成臺灣的一種精神與品 牌。這便能了解到為什麼臺灣企業在填寫『優勢』時,對於產品改良能 力、製程與品質能力行程高度的共識。
二、劣勢
1. 國內市場規模小:
臺灣品牌企業國際化有兩個獨特的地方。第一點,大部分跨國公司 的品牌或是歐美品牌的發展都是在國內有相當的基礎後才國際化,但是 臺灣並非是這個狀況,而是直接的進入國際市場。第二點,臺灣品牌企 業許多都有代工經驗。
國內的市場是相當重要的,因國內市場提供企業一個生長環境。但 是臺灣因母國市場規模小,所能提供企業的生長條件便不大,這也是臺 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時,發展較辛苦的原因之一。因母國市場是企業 相當重要的生長環境,若母國市場的規模足夠大,則在國內市場就有機 會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取得競爭優勢。舉例來說,臺灣一直希望能發 展國內的汽車產業—納智捷 Luxgen。但是限於沒有大的母國市場來支 撐臺灣的汽車產業,遲遲地無法順利發展。
2. 國家形象、來源國效益不高:
臺灣國家形象不高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臺灣品牌企業在這十年來 面對低成本國家的競爭,而臺灣企業便需逐漸提升品牌定位與價值主張 以進入較高端的市場。但是臺灣企業提升的同時也將面對來自歐洲、美 國、日本企業等競爭對手,此時 MIT 就不見得是優勢了。舉例來說, 流亞科技所面對的競爭對手來自義大利,上銀科技的對手來自德國與日 本,寶熊漁具面對的則是日本與美國的競爭。面對來自先進國家的競爭, 是不是 MIT 似乎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但若是臺灣企業都能將品牌做好, MIT 的形象也會變好,形成互相影響與加值的良性循環。
39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