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15
P. 5
東境的一處有相當等級和規模的聚落。 • 河姆渡古文化遺址
對廣富林遺址的文化考古基本探明了該 河姆渡文化古文化遺址並不位於上海,
地區古文化主要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 但在上海附近發現,是我國長江流域新石器
富林文化等類型。廣富林文化的發現增補了 文化的最早代表,因最初發現於浙江餘姚縣
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組成系列,為環太湖地區 河姆渡村而得名。河姆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
增添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遺 遺址,堆積厚度四米左右,經測定最下層的
址發現的來自黃河流域的移民,這是上海地 年代可推溯到7000年前。遺址位於杭州灣南
區的首支移民。考古還發現這裡在周代已有 岸,東距寧波市五十里,西距餘姚縣城五十
城鎮聚落,發現了別具特點的杆欄式建築和 里。遺址的西面和南面緊靠姚江,過江便是
地面式建築兩種類型的原始社會房址,為研 四明山麓,東北面就是富繞的寧紹平原,當
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廣富林 時可能是一片低窪的沼澤地。1973年7月發
遺址目前已建有遺址公園 [圖8],可供愛好 現了這個遺址,先後進行了兩期發掘,是一
者參觀和研究。 座原始村落的遺址。
河姆渡遺址堆積層自上而下相互疊壓,
分為四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
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
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
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
5500-5000年。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遺址
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馬家濱遺址的
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為新
發現,由於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
用榫卯技術的杆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
圖8
遺址中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被命
名為河姆渡文化。
遺址第三、四文化層的杆欄式木構建築
遺跡最為豐富。從一行行排列有序的樁木來
看,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建築形式為埋樁
架板、抬高地面的杆欄式長屋,可達百米面
寬,估計這座長屋至少擁有50間房屋。在遺
址中發現的一些葦席殘片,可能是和用於屋
頂或是鋪在地板上的墊席。出土的數十種帶
榫卯的建築構件,反映了榫卯技術有當時已
普遍應用。除房屋建築遺跡外,還發現了小
木柱圍成的4個畜圈。此外,還發現灰坑5個,
作圓形或橢圓形,坑內放有麻櫟果和菱角等
廣 植物果實,有的存放陶豆等器物。同時,考
富 古學家們在房屋內外、灰坑等遺跡中,發現
林 了大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遺物,
遺 用於農業和日常生產活動的工具有石斧、石
址 錛、石鑿 [圖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