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图解猪病防治
P. 28

单元五  猪丹毒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特

               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状,高热;亚急性型皮肤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
               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
                    人类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本病几乎遍及全世界,在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
               经过多年的免疫接种,发病率逐渐减少,近年来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病原】猪丹毒杆菌,又名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纤细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本菌
               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病料中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心内膜疣状
               物上,多呈不分枝的长丝状(图 1-69,图 1-70)。
                    本菌为微需氧菌,能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在血液琼脂或含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上

               生长更佳。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24h 长出的菌落,在 45°折射光下用实体显微镜观察,
               有光滑型(S 型)、粗糙型(R 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I 型)。各型的毒力差
               别很大,光滑型菌落的菌株毒力极强,菌落小呈蓝绿色;粗糙型菌落的菌株毒力低,菌
               落较大呈土黄色。中间型菌落呈金黄色,毒力介于光滑型和粗糙型之间。明胶穿刺,细

               菌呈试管刷状生长,不液化明胶,此为本菌特征。经琼脂扩散试验确认本菌有 25 个血
               清型,我国主要为 1a 和 2 型。






















               图 1-69  猪丹毒杆菌(革兰氏染色)  图 1-70  猪丹毒杆菌长丝状(革兰氏染色)

                    猪丹毒丝菌的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中存活 3~4 个月,掩埋的尸体内存活
               7 个多月,土壤内能存活 35d。本菌对石炭酸抵抗力较强,对热敏感。常用消毒剂 1%漂
               白粉、1%氢氧化钠、2%福尔马林、3%来苏儿等均可很快杀死本菌。丹毒杆菌对青霉素、
               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不敏感。
                    【流行病学】
                    易感性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3 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 个月以下和 3

               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牛、羊、马、家禽、鼠类、鸽子及野鸟等也有发病报道但非常少
               见。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其次是病愈猪及健康带菌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肾、
               脾和肝,以肾的含菌量最多,主要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到体外,污染土壤、饲


                                                            27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