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图解猪病防治
P. 29
料和饮水等。健康带菌猪体内的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扁桃体和回盲口的腺体处,也可存
在胆囊和骨髓。健康猪扁桃体的带菌率为 24.3%~70.5%。多种禽类和水生动物体内可分
离出丹毒杆菌,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土壤、饲料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经皮肤创伤感染。带菌
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可侵入血液,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发病。吸血昆虫和
蜱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流行特征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北方地区,7~9 月份发病率高,秋季以
后逐渐减少。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如饲料突然改变、气温变化、运输等)
可以诱发本病。本病常发生在闷热和暴雨之后,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时也会发生
暴发。
【临床症状】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 3~5d,短的 1d,长的可达 7d。
1.急性型(败血型)常发生在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体温突然升至 42℃以上,寒颤,减食,有时呕吐,病猪虚弱,
不愿走动,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眼结膜充血,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附有粘液,
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 1~2d 后,皮肤上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斑,大小和形状不一,以
耳后、颈、背、四肢外侧较多见,开始时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 2~4 日,病死率 80~90%。
未死者转为亚急性疹块型或慢性型(图 1-71,图 1-72)。
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多不超过 ld。
图 1-71 病死猪皮肤发绀 图 1-72 病死猪皮肤发绀
2.亚急性型(疹块型)通常呈良性经过。其症状比急性型轻,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
疹块。病初食欲减退,口渴,便干,有时呕吐,体温升高至 41℃以上。发病 l~2d 后,
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疹块,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红
色,压之不褪。疹块呈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少则几个,
多则数十个(图 1-73,图 1-74,图 1-75,图 1-76)。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病势减轻,几天后疹块部位的皮肤下陷,颜色减退,表面结痂,经 1~2 周康复。如果病
猪极度虚弱,也可转为败血型而死亡。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