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图解猪病防治
P. 65
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亚临床感染的母猪是病原的主要贮存宿
主,其所生仔猪 11 日龄时即可由扁桃体检出 APP。康复带菌猪是引起新购入仔猪感染
的主要来源。多数猪场初次发病是由于引进或混入带菌猪、慢性感染猪。病菌主要定居
于猪的呼吸道(如扁桃体和鼻腔)和病猪的血液中,并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APP 的感
染是剂量依赖性的,低剂量感染猪无临床症状出现,但机体产生针对 APP 的抗体,感
染菌量稍增加将是致死性的,因此,集约化养猪场控制环境中 APP 的含量对于传染性
胸膜肺炎的防治非常重要。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即通过咳嗽、喷嚏排出的分泌物和渗出物而传
播,接触传播可能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能通过污染的空气、排放的污染物或人员
传播。
流行特点急性期本病死亡率很高,主要与细菌的毒力、猪的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
应激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多发,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容易与猪伪狂犬病、蓝耳病、
气喘病、猪肺疫、副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尤其是蓝耳病感染的猪场,胸膜肺炎发病
明显增多而且严重。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人工接触感染的潜伏期为 l~7d。低剂量感染
病菌可出现亚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及对病原的感染
程度有关。本病按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 猪群中一头或几头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 41.5℃,沉郁、厌食,病猪卧
地,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心率加快,后期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鼻、耳、眼及后躯皮肤
发绀,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从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分泌物,
24~36h 内死亡,有时病猪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高(图 2-28,图 2-29,
图 2-30,图 2-31)。
急性型 同圈或不同圈的猪同时发病,体温 40.5~41℃,沉郁、拒食、咳嗽、呼吸
困难,有时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开始时鼻端、耳、尾及四肢皮肤,继而全身皮肤发
绀,常出现心脏衰竭,通常发病后 2~4d 内死亡。耐过者可逐渐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或
慢性。
图 2-28 病猪耳鼻发绀 图 2-29 病猪皮肤发绀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