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图解猪病防治
P. 89
【流行病学】
易感性 本病毒的易感动物很多。犊牛、仔猪、羔羊、狗、幼兔、幼鹿、猴、小鼠、
火鸡、鸡、鸭、珍珠鸡和鸽以及儿童均可自然感染发病。其中以犊牛、仔猪及儿童的轮
状病毒最为常见。病毒可从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一种动物中持续存在,
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长期传播,这是本病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之—。各种年龄和
品种的猪都有可能感染。发病的多为 60 日龄以内的仔猪,主要是哺乳期和断奶后。
传染源 患病的人、动物及隐性带毒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存在于病畜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污染饲料、饮水、
垫草和土壤,经消化道传染而感染其他动物。病愈动物从粪便中排毒持续至少 3 周。病
畜痊愈获得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它对病毒的持续存在影响时间不长,所以痊愈动物
可以再次感染。
流行特点 本病传播迅速,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卫生条件不良、大肠
杆菌和冠状病毒等合并感染以及喂非全价饲料等,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有较大
影响。
【临床症状】潜伏期 18~19h。病初精神委顿,食欲减退,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
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脱水。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日龄和环境条
件,特别是环境温度下降和继发大肠杆菌病,常使症状严重和死亡率升高。
一般认为,经过免疫的母猪群,在乳汁中常含有较高滴度的抗病毒抗体,可为仔猪
提供乳源免疫力,因此轮状病毒腹泻常于断奶后发生或加重。大多数感染为亚临床型或
引起轻度腹泻,且死亡率低。在成年猪群,广泛存在抗猪轮状病毒的中和抗体。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胃驰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菲薄,半透
明,肠内容物为浆液性或水样,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短缩扁平。
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绒毛顶端溶化,为立方上皮细胞覆盖。绒毛固有层可见淋巴细
胞、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粒细胞浸润。
【诊断】根据该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侵害仔猪,突然发生黄白或水样腹泻,发
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以及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确诊首推电镜检查,其次为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组织细胞培养分离病毒、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也可应用。一般在
腹泻开始 24h 内采小肠及其内容物或粪便,进行荧光抗体检查和细胞培养。
【防制】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对仔猪要注意防寒保暖,增强母猪和仔猪
的抵抗力。
(2) 在疫区要做到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以获得保护性抗体,能减少发病或减轻症
状。
(3)处理方法可参照TGE。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