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猪病防治
P. 39

弱毒苗(最好是选用脾淋苗)。
                   (4)  彻底消毒  病猪圈舍、垫草、粪水、吃剩余的饲料和用具均应彻底消毒。饲养
              用具应每隔 2~3d 消毒一次。

                   (5)  对繁殖障碍型猪瘟的母猪及仔猪应坚决淘汰。


                                                   附: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一种
              DNA 病毒引起的疾病。由于该病能迅速传播并且对社会经济有重要影响,  OIE 将 ASF
              列为 A 类传染病。

                   目前,ASF 主要在非洲的许多亚撒哈拉国家及意大利的撒丁岛呈地方性流行。俄罗斯
              几个洲区自 2008 年开始爆发非洲猪瘟,到 2009 年一直没有扑灭。我国至今尚无本病,但
              对我国的防疫造成很大压力。

                   在自然条件下,非洲猪瘟病毒 ASFV)只感染猪,包括野猪和家猪。疣猪和非洲野猪
              感染 ASFV 后通常呈隐性感染,成为 ASF 的保毒宿主。软蜱可作为本病的保毒宿主和传
              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通常是由饲喂来自于国际机场和海关的被污染的猪肉制品引起的。
              一旦该病毒在家养猪群中存在,感染猪和带毒猪将成为最重要的传染源。
                   急性型以高热(40~41℃)、皮肤发绀、白细胞减少、内脏器官出血、皮肤出血(尤其

              是耳部和腹肋部皮肤)和高死亡率为特征。近年来又有弱毒株流行,以较温和的亚急性和
              慢性型出现。急性型以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主要的眼观变化见于脾、淋巴结、肾和
              心脏。此外还有严重的心包积水、胸水和腹水为特征的浆液性出血性渗出物。(病变见彩

              图 14~20)急性型 ASF 的组织学变化主要在血管和淋巴器官,特征是出血、微血栓、内皮
              细胞损伤。镜下单核细胞的核破碎是非洲猪瘟组织炎症变化特征,淋巴结触片可见单核细
              胞严重核破碎。
                   慢性 ASF 以呼吸道、淋巴结和脾脏的眼观和组织学病变为主要特征,包括纤维素性
              胸膜炎、胸膜粘连、干酪样肺炎和淋巴网状组织增生。

                   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可表现为从急性到隐性不等,并且与猪的几种出血性疾病相
              似,特别是猪瘟和猪丹毒。该病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目前还没有针对 ASFV 的
              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因此,ASF 的控制主要依靠实验室快速诊断和执行严格的卫生防疫
              措施。

                   我国尚未发生非洲猪瘟,但应十分重视可疑病猪的诊断工作。加强国境检疫,防止本
              病的传入。不得从有病地区进口猪和猪的产品,对进口的猪和猪的产品应进行严格检疫。
              对来自病区的车、船、飞机卸下的肉食品废料、废水,应就地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不
              可用作饲料。一旦发生可疑情况,应当迅速上报政府的防疫机构,采取严格封锁和强制性

              扑灭措施,并对疫区周围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查,排除隐性感染猪的存在,以彻底消灭传染
              源。





                                                            32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