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猪病防治
P. 40
单元二 猪口蹄疫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动物引起的急性、热
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等处皮肤出现水疱和烂斑为特征,传播速度
极快。本病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和国际贸易受到限制,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OIE 将
本病列为 A 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微 RNA 病毒科,口蹄病毒属,形态呈球形,无囊膜,基因组
为单股 RNA,有 O 型、A 型、C 型、Asia-l 型(亚洲 1 型)、SAT1(南非 1 型)、SAT2(南
非 2 型)、SAT3(南非 3 型)7 个血清主型,80 多个亚型。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
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无交互免疫性。我国主要流行 O 型、A 型。
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疱液和水疱皮中大量存在,在血液及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脊髓、
皮肤、肌肉、脑、肝、肺、肾以及分泌物、排泄物中都有存在。其中病猪和染毒而未发病
的猪(潜伏期感染猪)以淋巴结和脊髓含毒量最高。
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首先在其咽喉部及肺部上皮细胞中贮存并不断增殖。病猪经呼
吸排至空气中的病毒量相当于牛的 20 倍,因此有人认为在猪舍内迅速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气源性感染。
对口蹄疫病毒易感的实验动物有:3~5 日龄新生小白鼠、1~3 日龄新生家兔、200~300g
体重的豚鼠、5~10 日龄金黄仓鼠(地鼠、田鼠)。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土壤和毛皮传染性可保持数周至
数月。但对日光、热、酸、碱敏感,2%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0.5%~1%过氧乙酸、
30%热草木灰水、10%新鲜石灰乳剂等常用消毒剂在 15~25℃经 0.5~2h 能杀灭病毒。酒精、
石炭酸、来苏儿、百毒杀等消毒药对口蹄疫病毒无杀灭作用。
【流行病学】
易感性 自然发病的动物常限于偶蹄动物,奶牛、黄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牦牛、
猪、绵羊、山羊、骆驼等,常见的野生偶蹄动物发病的有鹿、黄羊、羚羊、岩羊、野猪、
大象等。
幼畜(新生仔猪、犊牛、羔羊)对口蹄疫病毒最易感,发病率 100%,并引起 80%以
上幼畜死亡。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通过水疱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的
气体等途径向外排散感染力极强的病毒,污染饲料、水、空气、用具和环境。屠宰后通过
未经消毒处理的肉品、内脏、血、皮毛和废水而广泛传播。病猪和潜伏期猪的淋巴结、骨
髓内含毒量最高,可成为猪口蹄疫的重要传递因素。
传播途径 本病通常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亦能经伤口甚至完整的黏膜和皮肤感
染。精液、奶汁也含有大量病毒并能传染。病毒能随风传播到 50~100km 以外的地方,人
与非易感动物(狗、马、鸟类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气温和光照强度等自然条件对口蹄疫病毒的存
活有直接影响,因此本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是冬春低温季节多发,夏秋高温季
节少发。易感猪高度集中,一旦被感染则极易暴发口蹄疫。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