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猪病防治
P. 60
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病毒在 pH4~8 稳定,pH2.5 时很快被灭活。
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所有对囊膜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对其均有效。0.5%石炭酸在
37℃处理 30min 可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带毒猪。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小肠黏膜、肠内容物、肠系
膜淋巴结和扁桃体,随粪便排毒持续 8 周。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吃入被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
染,密闭猪舍,湿度大和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
易感性 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但 10 日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断
奶猪、生长-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大多数能自然康复。其他动物对本病无易感
性。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即 11 月至次年 4 月。一旦发生,在猪群迅
速传播,数日内可使猪群大部分猪受感染。发生过本病的猪场,特别是常年产仔的繁殖猪
场,多表现为仔猪断奶后腹泻,而哺乳仔猪发病轻或不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随感染猪的年龄不同有差异,仔猪 12~24h,生长-肥育猪 2~4d。
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有时呈白色,
并含凝乳块。部分病猪体温先短暂升高,腹泻后体温下降,迅速脱水,很快消瘦,严重口
渴,食饮减退或废绝。一般经 2~7d 死亡,10 日龄以内的仔猪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日龄
的增长而致死率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生长-肥育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食欲降低,腹泻、体重迅速减轻,有时出现呕吐。
母猪厌食,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 3~7d 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部黏膜轻度充血,有
时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乳块,小
肠壁变薄,弹性降低,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
管内见不到乳糜。
组织学检查,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肾常发生变性,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发生于寒冷季节,传播迅速。
病猪先呕吐,继而水样腹泻,l0 日龄以内仔猪致死率高,大猪能迅速恢复。必要时,可检
查空肠绒毛萎缩的情况,如果呈弥漫性的萎缩,可诊断为本病。
确诊可用血清学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取刚发病的急性期病猪
的空肠,制成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如细胞质内发现亮
绿色荧光,即可确诊。据报道,在下痢初期荧光抗原最多,至感染后 9d,则减少。因此
病料的采取时间必须适当。进行荧光抗体试验的同时,配合组织学检查,其准确性更高。
此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微量中和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也是本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防制】
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及保温工作,定期消毒,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
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
TGE是典型的局部感染和黏膜免疫,只有通过黏膜免疫产生IgA才具有抗感染能力,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