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猪病防治
P. 55
人的乙型脑炎起源于日本,1871 年对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有了初步认识,1924 年发生
大流行时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曾称为“夏秋脑炎”,
为了区别于在冬季曾发生过的昏睡脑炎(嗜眠性脑炎),1928 年将昏睡性脑炎称为流行性
甲型脑炎,而将夏秋流行的脑炎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
本病在人和马呈现脑炎症状,家畜中以猪的乙脑病例为最多,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妊娠
母猪流产和产死胎,公猪发生睾丸炎,生长-肥育猪持续高热和新生仔猪脑炎。其他家畜
和家禽大多呈隐性感染。在我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地区均有流行,尤其是
海南、台湾、广东和福建等省常年有此病发生。此病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是怀孕母猪发生
繁殖障碍。
【病原】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
RNA。
乙脑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其血凝性比较广,在一定条件下能凝集雏鸡、鹅、鸽、绵羊
等动物的红细胞,但其血凝素易破坏,而且血凝反应要求比较严格的 pH 阈。减毒毒株的
血凝性相当低,甚至完全丧失。
乙脑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个毒株在毒力和血凝特性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的差别。
它们的抗原性都较强,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的动物一般都能产生较高效价的中和抗体、血
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强,易被消毒剂灭活。56℃加热 30min 或 100℃2min
均可使其灭活。病毒对酸和胰酶敏感。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易感,人、马、骡、驴、牛、羊、鹿、鸡、鸭和野鸟等也有易感性。以幼
龄动物最易感。
传染源 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许多动物和人感染后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国内
很多地区猪、马、牛等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 90%以上。猪感染后产生病毒血症时间较长,
血中病毒含量较高,而且猪的饲养数量多,更新快,总是保持着大量新的易感猪群,媒介
蚊虫嗜猪血,容易通过猪-蚊-猪的循环,扩大病毒的传播,所以猪是本病的主要增殖宿主
或传染源。其他温血动物虽能感染乙脑病毒,但随着血中抗体的产生,病毒很快从血中消
失,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很小。此外,鹭、蝙蝠、越冬蚊虫也可能是乙脑病毒的储存宿主。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已知库蚊、伊蚊、按蚊属中的不
少蚊种以及库蠓等均能传播本病。其中尤以三带喙库蚊为本病主要媒介,病毒在三带喙库
蚊体内可迅速增至 5 万~10 万倍。三带喙库蚊的地理分布与本病的流行区相一致,它的活
动季节也与本病的流行期明显吻合。
在热带地区,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而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明显的
季节性。80%的病例发生在 7,8,9 三个月内。乙脑发病形式具有高度散发的特点,但局
部地区的大流行也时有发生。
【临床症状】猪常突然发病,体温高达 40~41℃,持续数天,呈稽留热。病猪精神沉
郁,嗜眠喜卧,食欲减少或不食,口渴增加,粪便干硬呈球形,表面附有白色粘液,尿成
深黄色。个别猪兴奋,乱撞及后肢轻度麻痹,有的后肢关节肿胀而跛行。幼龄猪偶尔有神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