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猪病防治
P. 51
单元六 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
传染病。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发病后通常具有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均为致
死性感染。感染猪的临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
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公猪表现
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
【病原】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引起多种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疱
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 I 型,完整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
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 DNA。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之间存在毒力
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该病毒可在鸡胚及多种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病毒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
gE、gD、gI 和 TK 基因。其中 TK 基因是主要的毒力基因。TK 基因一旦失活,则 PRV 对
宿主的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目前已研制出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的基因缺失苗。伪狂犬
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各种消毒剂都能迅速将其杀灭。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在污
染猪舍能存活 1 个多月。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其他如牛、羊、猫、犬、兔、鼠等多种动物都
可自然感染,许多野生动物如水貂、雪貂、北极熊、狐狸等也可感染发病。人对伪狂犬病
毒不易感。
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
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 1 年。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和
鼠类有关。
无论是野毒感染猪还是弱毒疫苗免疫猪都会导致潜伏感染,而且这种潜伏感染有可能
被应激因素激发而引起暴发。感染过伪狂犬病毒的血清阳性猪群被视为病毒潜在的携带
者。
传播途径 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皮肤伤口以及配种等发生感染。妊娠母猪
感染本病后可垂直传播,流产的胎儿、子宫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
流行特点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
的仔猪多不发病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其他疫病控制不当、各种应激因素等都易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 3~6d,短的 36h,长者可达 10d。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异。
妊娠母猪感染后,体温升高 0.5℃左右,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腹式呼
吸以及便秘。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延迟分娩。妊娠后期感染时,虽然可产出活
的胎儿,但这些仔猪生活力差,通常在生后 1~2d 内出现神经症状而死亡。
新生仔猪在 20 日龄内大量死亡,3~5 日龄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全部死亡。表现
明显的神经症状(彩图 34),昏睡、鸣叫、呕吐、腹泻,眼睑和嘴角水肿((彩图 35),腹部有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