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猪病防治
P. 48
病毒粒子呈球形,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有囊膜,对乙醚和氯仿敏感。
目前根据 PRRSV 的变异程度将其分为两个基因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两型病毒均
具有典型的免疫抑制特性,在抗原性和基因组上存在差异,但引起相似的症状。我国分离
到的主要是美洲型,对各地分离株的研究表明 PRRSV 正在不断发生变异,在我国分离到
的高致病性 PRRSV 与传统的 PRRSV 相比,主要是 Nsp2 基因缺失 30 个氨基酸。但有研
究表明,这 30 个氨基酸缺失与其高毒力无关。
2013 年我国开始出现类 NADC30 PRRSV,2015-2016 年逐渐开始流行,在 18 个省市
自治区检测到。根据研究,类 NADC30 PRRSV 均具有 131 个氨基酸不连续缺失的特点,
该类病毒对猪的致死力不高,但发病猪场死淘率可达 20%-50%,给猪场带来了较大的经
济损失。对类 NADC30 PRRSVs 的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结果还表明,类 NADC30 PRRSV 与
GenBank 库中的 NADC30 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 92.0%-95.5%;与高致病性毒株及经典毒
株的同源性均较低。类 NADC30 PRRSV 之间的同源性差异较大,为 88.6%-99.6%,该亚
群毒株的起源尚不清楚;类 NADC30 PRRSV 对 PAM 和 Marc-145 细胞的感染能力发生了
变化,多数毒株不能感染 PAM 和 MARC-145 细胞。
PRRSV 在-70℃可保存 18 个月,4℃保存 1 个月,在 37℃ 48h、56℃ 45min 完全失去感
染力。pH 依赖性强,在 pH6.5~7.5 间相对稳定,高于 7 或低于 5 时,感染力很快消失。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怀孕母猪和仔猪最易
感。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猪感染后可通过唾液、鼻液、精液、乳汁、粪
便等途径向外排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并不断向外排毒。鸟类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
传播途径 猪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本病毒,包括口、鼻、眼、腹膜、阴道和胎盘等。
其中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肺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原发性靶器官。本病随风传播
迅速,在流行期间,即使严格封闭式管理的猪群也同样发病。空气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
方式。
流行特点 猪舍卫生条件差,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猪群密度过大,恶劣的天气条件,
可促进本病的流行。
本病常与其他病原体并发感染或协同致病。如猪 2 型圆环病毒、流感病毒、猪呼吸道
冠状病毒、伪狂犬病毒、肺炎支原体、巴氏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猪葡萄球菌、猪胸
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胞内劳森氏菌、疥螨等。
【临床症状】人工感染潜伏期 4~7d,自然感染一般为 14d。病程通常 3~4 周,少数持
续 6~12 周。
本病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毒株、猪群的免疫状况以及管理因素的影响。具有临床症
状的流行出现于没有免疫力的猪群,所有年龄的猪都易感,急性感染的症状为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和呼吸困难。在随后的 1~4 个月,很多母猪早产,常发生于妊娠 100 天后。少数
在怀孕 115~118 天产仔。分娩的感染胎儿包括死胎、木乃伊胎、迟产死胎、大小不等的弱
仔以及外表正常的仔猪,一窝中各种类型都有,断奶前的病死率高。在流行本病的感染群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