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猪病防治
P. 80
后逐渐减少。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如饲料突然改变、气温变化、运输等)
可以诱发本病。本病常发生在闷热和暴风雨之后,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时也会发生
暴发。
【临床症状】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 3~5d,短的 1d,长的可达 7d。
1.急性型(败血型) 常发生在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体温突然升至 42℃以上,寒颤,减食,有时呕吐,病猪虚弱,
不愿走动,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眼结膜充血,很少有分泌物。粪便干硬附有粘液,有
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 1~2d 后,皮肤上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斑,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后、
颈、背、四肢外侧较多见,开始时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 2~4 日,病死率 80~90%。
未死者转为亚急性疹块型或慢性型。
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多不超过 ld。
2.亚急性型(疹块型) 通常取良性经过。其症状比急性型轻,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
疹块。病初食欲减退,口渴,便干,有时呕吐,体温升高至 41℃以上。发病 l~2d 后,在
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疹块,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红色,
压之不褪。疹块呈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稍突出于皮肤表面,少则几个,多则数
十个(彩图 49、50)。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势减轻,几天后疹块部位的皮
肤下陷,颜色减退,表面结痂,经 1~2 周康复。如果病猪极度虚弱,也可转为败血型而死
亡。
3.慢性型 一般是由急性型或亚急性疹块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的。临床上表现为
慢性心内膜炎、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三种病型。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而关节炎和心
内膜炎往往在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存在。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逐渐消瘦,全
身衰弱,生长发育不良。
(1) 关节炎型: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跗关节,呈多发性。初期表现为受害猪关节肿胀,
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急性炎症消失后,以关节变形为主,表现为一肢
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至数
月。
(2) 心内膜炎型:病猪食欲时好时坏,消瘦,不愿活动,呼吸加快,体温正常或稍高。
听诊有心内杂音,心跳加快,强迫快速行走时,可突然倒地死亡。
(3) 皮肤坏死型:常发生于背、耳、肩、蹄、尾等处。皮肤肿胀、隆起、坏死、干硬
呈黑色,似皮革状(彩图 51、52)。坏死的皮肤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
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只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和蹄发生
坏死。约经二、三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瘢痕而痊愈。如继发感染,则
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病理变化】
1.急性型 主要以败血症和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呈浆液性出
血性炎症。肝肿大,暗红色。脾充血肿大(彩图 53),呈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呈红色或
暗紫红色(彩图 54)。肺淤血、水肿。心内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有时可见心包积液和纤
维素性心包炎。胃肠道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和十二指肠较明显(彩图 55)。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