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猪病防治
P. 82

特征是急性病例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慢性病例表现为关节炎、
              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

                   【病原】链球菌,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不形成芽孢,有的可形成荚膜,多
              数无鞭毛,只有 D 群某些链球菌有鞭毛。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多数致病菌的生长要求较高,在普通琼脂上生长不良,在
              加有血液及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根据链球菌在血液培养基上的溶血特性,分为α、β、γ三型,引起猪发病的多为β
              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按抗原结构(C 多糖),将链球菌分为 A~V  (无 I、J)20 个血清群,引起猪链球菌
              病的主要是 C 群、D 群、E 群和 L 群。
                   依据细菌荚膜多糖( CPS )不同将链球菌分为 35 个血清型,1/2 型和 1~34 型,其中 2

              型链球菌致病性强,也是临床分离频率最高的血清型,其次为 1 型、9 型和 7 型。猪链球
              菌 2 型又分为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各菌株含有的毒力因子不同,引起不同的病型,有的菌
              株无致病力。

                   链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溶血素 O、溶血素 S、红疹毒素、链激酶、链道酶、透
              明质酸酶)引起致病作用。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干燥、低温都有耐受性,青霉素等抗菌药和磺胺类药
              物对其有杀灭作用。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的易感性较高,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以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
              病率和病死率高,多为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其次为保育猪、生长-肥育猪和怀孕母猪,
              以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
                   传染源  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带菌猪均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本病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猪与健康猪接触或病猪排泄物(尿、粪、
              唾液等)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引起猪只大批发病而流行。伤口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新生仔猪可通过脐带感染,阉割、注射时消毒不严,常造成本病发生。

                   流行特点  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季节多发。一般呈地方流
              行性,本病传入之后,往往在猪群中陆续出现。
                   【临床症状】
                   1.败血症型  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病猪不表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型病

              例,常见精神沉郁,体温 41℃左右,稽留热,减食或不食,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
              性鼻液,呼吸浅表而快。少数病猪在病的后期,耳、四肢下端、腹下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
              斑,有的病猪跛行。病程 2~4d。
                   2.脑膜脑炎型  多见于仔猪,病初体温升高,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

              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呈游泳
              状划动,甚至昏迷不醒。部分病猪表现多发性关节炎或头颈部水肿。病程 1~2d。
                   3.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多见于下颌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肿胀、
              坚硬,有热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有的咳嗽,流鼻液。待脓肿成熟,肿胀


                                                            75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