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猪病防治
P. 86
基培养,也不能在血液外组织繁殖。
嗜血支原体对苯胺染料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
为淡蓝色。在油镜下,调节微调螺旋时折光性较强,嗜血支原体中央发亮,形似空泡。
嗜血支原体对干燥、热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弱,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可用 10%
甘油、10%马血清于-70℃保存。嗜血支原体对青霉素类不敏感,而对强力霉素敏感。
【流行病学】
易感性 嗜血支原体寄生的宿主有猪、马、牛、兔、羊、狐、水貂、美洲驼、犬、鸡、、
猫和人等。虽然多种动物易感,但嗜血支原体有相对的宿主特异性。野猪对嗜血支原体不
易感,对家猪来说,各种年龄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传染源 病猪和带嗜血支原体的猪是主要传染源。有报道指出嗜血支原体可长期寄生
于动物体内,病愈后的动物可终身带毒。免疫防御功能健全的猪体内可能有嗜血支原体寄
生,通常嗜血支原体和猪之间能保持一种平衡,其在血液中的数量保持相当低的水平,当
猪受到强烈应激时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血清学阴性的猪也可能携带猪嗜血支原体并
传给其他猪。
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吸血昆虫如蚊子、厩蝇、虱子等叮咬被认
为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被血污染的尿或
互相斗殴)以及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可以引起血源性传播;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导致乳猪
死亡率升高;交配时,公猪可通过被血污染的精液传染给母猪。
流行特点 本病的隐性感染率极高,常达 90%以上。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因素
以及其他传染病会导致本病暴发。本病可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
弓形虫病、副伤寒、圆环病毒病以及猪瘟等并发。
【临床症状】潜伏期,在人工感染的切除脾脏的猪中,本病的潜伏期平均为 7d。
母猪 怀孕母猪在临产前后发生急性感染,表现厌食、发热(40~41.7℃),乳房以
及外阴部水肿。分娩后母猪极度虚弱,产乳量低,母性缺乏,所产仔猪腹泻、发育不良,
呈贫血状态,以致仔猪成活率极低。母猪分娩后逐渐痊愈。
慢性感染母猪可表现繁殖障碍,如不发情或发情延迟,受胎率低,产弱仔等。
哺乳仔猪 表现为皮肤和黏膜苍白,黄疸,发热,体质虚弱,腹泻。哺乳前期,虽然
通过注射铁剂以补充铁质,但仔猪仍然呈贫血状态。发病后 1 至数日死亡,或抵抗力降低
而易染其他疾病,一旦继发或混合感染损失更加严重。
断奶仔猪 断奶应激、互相殴斗、饲料更换均可诱发急性临床型嗜血支原体病。病猪
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苍白,黄疸,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常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
亡。
生长-肥育猪 发病初期皮肤潮红,耳部最明显,耳朵表皮易脱落。发热、体温高达
40℃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粪干,尿黄或渐呈茶色(彩图 59)。慢性病猪表现皮肤
苍白,消瘦,有时出现麻疹样皮肤变态反应。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
【病理变化】急性期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潮红。肺淤血水肿。肝、脾肿大,胆汁粘
稠。肾肿大,质地脆弱。膀胱内尿液呈茶色。
病程较长的可见皮肤毛孔处有黄色或红褐色渗出物。皮肤、黏膜、浆膜苍白或黄染,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