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猪病防治
P. 90
单元六 猪肺疫
猪肺疫(Pasteurellosis suum),又称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
急性传染病。最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症变化,咽喉部急性肿胀,高度呼吸困难;急性型
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慢性病例常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为巴氏杆菌属,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大小约 0.3~1.0
×l.0~2.0μm,革兰氏阴性,无运动性,无芽孢,无鞭毛,产毒菌株有荚膜。病变组织或体
液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氏或美蓝染色后镜检,该菌呈两极着色深、浓染的卵圆形,用陈旧
的培养物或多次传代的培养物两极着色不明显。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虽能生长,但生长不佳,在加有血液或血
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清琼脂上培养 24h 后,菌落为淡灰白色、边缘整齐、表面光
滑的露珠样小菌落;血液琼脂上长成湿润的水滴样小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在麦康
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生理盐水中,可出现自溶现象,稀释时需注意。
本菌根据菌落形态可分为黏液型(M)、平滑型(S)和粗糙型(R)。黏液型和光滑型
有荚膜,平滑型为中等大小菌落,对小鼠毒力强;粗糙型对小鼠无毒力;粘液型介于二者
之间。从菌落的荧光性可分为三型,即 Fg 型(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光带)、
Fo 型(橘红色,边缘有乳白光带)、Nf 型(无荧光)。Fg 型对猪等畜类的毒力强,对禽类
的毒力弱;Fo 型对禽类的毒力强,而对畜类的毒力较弱;Nf 型对畜禽的毒力都很弱,在
一定条件下,Fg 和 Fo 可以发生相互转化。菌落的虹彩与荚膜的存在有关。
根据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抗原(K 抗原)可分为 A、B、D、E 和 F 五个血清型。根
据菌体抗原(O 抗原)分为 1~12 型。将菌体型和荚膜型结合起来形成 1∶A、1∶D、2∶
D、2∶A、3∶D、4∶A、5∶A、6∶B、6∶E、7∶A、8∶A、9∶A、10∶D、11∶B、12∶D
共 15 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不能交互保护。我国以 5:A;6:B 为主,其次是 8∶A 与
2∶D。
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抵抗力较低。冬季,排泄到外界的细菌可存活 2~3 周以上。60℃
30min,或直射阳光 10min 可杀死。普通消毒药对本菌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流行病学】本病多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易感性 本病多发生于 3~10 周龄的仔猪。发病率为 40%以上,死亡率为 5%左右。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各种动物中带菌率都很高,
屠宰猪的扁桃体带菌率为 63%,所以在发生猪肺疫时常常查不到传染源。
传播途径 健康带菌猪常因某些应激因素,如寒冷、闷热、天气突变、潮湿、长途运
输、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饲料突变、某些疾病、过度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
低,引起内源性感染。病菌随病猪和带菌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污染饲料、饮水、
用具和外界环境,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猪,或咳嗽、喷嚏排出的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
播,也可经吸血昆虫的叮咬和皮肤、黏膜的损伤发生传染。
流行特点 本病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恶劣的天气
以及管理不良等因素引起抵抗力降低都会促发本病。本病常继发于猪瘟、猪伪狂犬病、猪
气喘病以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