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猪病防治
P. 93

增加将是致死性的,因此,集约化养猪场控制环境中 APP 的含量对于传染性胸膜肺炎的
              防治非常重要。

                   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即通过咳嗽、喷嚏排出的分泌物和渗出物而传
              播,接触传播可能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能通过污染的空气、排放的污染物或人员传
              播。
                   流行特点  急性期本病死亡率很高,主要与细菌的毒力、猪的易感性及环境因素有关。

              应激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多发,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容易与猪伪狂犬病、蓝耳病、气
              喘病、猪肺疫、副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尤其是蓝耳病感染的猪场,胸膜肺炎发病明显
              增多而且严重。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人工接触感染的潜伏期为 l~7d。低剂量感染病

              菌可出现亚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及对病原的感染程度
              有关。本病按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  猪群中一头或几头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 41.5℃,沉郁、厌食,病猪卧地,
              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心率加快,后期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
              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从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分泌物,24~36h

              内死亡,有时病猪没有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高。
                   急性型  同圈或不同圈的猪同时发病,体温 40.5~41℃,沉郁、拒食、咳嗽、呼吸困难,
              有时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开始时鼻端、耳、尾及四肢皮肤,继而全身皮肤发绀,常出
              现心脏衰竭,通常发病后 2~4d 内死亡。耐过者可逐渐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亚急性或慢性  常由急性转化而来,体温不升高或略有升高,食欲不振,阵咳或间断
              性咳嗽,增重率降低。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很多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如
              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侵害时,临床症状可能加剧。

                   最初暴发本病时可见到妊娠母猪流产,个别猪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和不同部位的脓
              肿。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肺炎和胸膜炎,80%的病例胸膜表面有广泛性纤维素沉积,
              胸腔液呈血色,肺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和肝变。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的血色液体和
              纤维素凝块。有的病猪腹腔和关节腔有纤维素沉着。

                   最急性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染的泡沫状液体,气管黏膜水肿、出血、变厚;肺炎
              多为两侧性,肺脏充血、出血、水肿,后期肺炎病灶变硬、变暗(彩图 64),但无纤维素
              性胸膜炎出现,胸腔和心包腔充满浆液性或血色渗出物,

                   急性型  表现纤维素性出血性或纤维素性坏死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区有纤维素渗出、
              坏死和不规则的出血。肺间质增宽。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
              肺脏有界限明显的坏死和脓肿。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有的腹腔出现大量纤
              维素性渗出物。

                   亚急性和慢性  可见硬实的肺炎区,表面有结缔组织化的附着物,肺炎病灶硬化或坏
              死并与胸膜粘连。
                   病理组织学变化  最急性病例肺炎区肺泡充满炎性水肿液或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急性
              病例肺泡和支气管内充满纤维蛋白和嗜中性粒细胞或纤维蛋白被成纤维细胞所机化。


                                                            86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