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猪病防治
P. 95
酶试验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
将副猪嗜血杆菌水平划线于鲜血琼脂平板,再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于水平线划线,37℃
培养24~48小时,呈现出典型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不出现溶血。
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
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不可定型。各血清
型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中血清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其次
是血清2、4、8、15型,血清3、6、7、9、11型的毒力较弱。另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具有
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地方分离株可能毒力不同。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经 5~20min 被杀死,4℃存活 7~10d。
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易感性 本病只发生于猪,从 2 周龄到 4 月龄的猪均易感,多见于 5~8 周龄的保育猪,
尤其是断奶后 10d 左右的猪。发病率一般在 10~15%,病死率可达 50%。在新发病的猪场,
可能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范围也显著增宽。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健康猪的鼻腔、扁桃体、气管
等部位,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猪的相互接触传播,经消化道也可感染。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应激有关,如气候变化、饲料或饮水供应不足、运输等。
猪发生支原体肺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时,副
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疾病的临诊表现,即呈现继发或混合感染。
【临床症状】高度健康的猪群,感染后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临床症
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厌食、消瘦、被毛粗乱、反应迟钝、咳
嗽、呼吸困难、疼痛(尖叫)、关节肿胀、跛行(彩图65)、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
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病理变化】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彩
图 66~71),包括胸膜、腹膜和心包膜,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
节。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颜色呈灰白色。副猪嗜血杆菌也可能引起急性败血症,在不出
现典型的浆膜炎时就呈现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乃至死亡。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
能引起筋膜炎和肌炎以及化脓性鼻炎等。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对病畜的治疗效果,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要确诊需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处于急性感染期的猪在没有应用抗菌药之
前,采集浆膜表面的物质或渗出的脑脊液等,接种于含 V 因子的培养基。但细菌培养往往
不易成功,因为副猪嗜血杆菌十分娇嫩。
在一个猪群中可能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的几个菌株或血清型,甚至在同一猪的不同组织
中也可发现不同的菌株或血清型。因此,在进行细菌分离时,应在全身多部位采集病料。
血清学试验主要有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