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猪病防治
P. 96

【防制】
                   1.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对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磺

              胺类药物敏感。口服药物治疗对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
              状,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的抗菌药进行治疗,并对整个猪群进行药物预
              防。
                   2.预防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
              地方性特征,而且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因此主要用当地分离的菌株制
              备灭活苗。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母猪接种后可使 4 周龄以内的仔猪获得被动性
              免疫保护,再用相同血清型的灭活菌苗激发仔猪产生主动性免疫,从而对断奶仔猪产生免
              疫保护。如果后备母猪和仔猪都接种疫苗,仔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可能性就很小。但如
              果后备母猪不免疫,则保护率不是很高,仔猪仍有可能发病。母源抗体对灭活疫苗免疫接
              种的影响较小。

                   在应用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应加强感染猪群中所有猪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要加强

              并发或继发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加大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减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病原微
              生物。
                   对处于易感时期的仔猪,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是必要的,同时要提高舍内的
              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

                                     单元九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简称 AR)又称慢性萎缩性鼻
              炎或萎缩性鼻炎,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
              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以鼻炎、鼻中隔扭曲、鼻甲骨萎缩和病猪生长迟缓为特征,临诊
              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鼻出血、颜面部变形或歪斜,常见于 2~5 月龄猪。本病使
              猪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
                                                         +
                   【病原】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 Pm)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是引起猪萎
              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
                   最初,Bb 被认为是 AR 的主要致病因子,后来发现该菌的分离率及血清学检测与渐

              进性萎缩性鼻炎联系不大。虽然猪感染 Bb 后能引起鼻甲骨的损伤,但上市前鼻甲骨又能
              再生,现将这种鼻炎称为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NPAR)。相反,猪感染 T Pm 或 Bb 和 T Pm
                                                                                                       +
                                                                                       +
                                                           +
              后导致鼻甲骨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而且 T Pm 一般只能从患有严重 AR 的病猪分离到,
              现将这种严重的萎缩性鼻炎称为进行性萎缩性鼻炎(PAR)。其他病原如铜绿假单胞菌、
              放线菌、猪细胞巨化病毒、疱疹病毒也参与致病过程,使病情加重。
                                         +
                                                                                      +
                   与 PAR 密切相关的 T Pm 属于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 D 血清型,T Pm 能产生皮肤坏死
              毒素(DNT),仅用提纯的 DNT 就可以复制出 PAR 临床症状。
                   Bb 为球杆菌,呈两极染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有周鞭毛。需氧,培养基中加入血液

              可助其生长。在葡萄糖中性红琼脂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呈透明烟灰色。其肉汤培养物
                                                            89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