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猪病防治
P. 101

痢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降低发病率。断奶前 15d 给仔猪注射水肿病类毒素苗也有一定的
              作用。

                                       单元十一   仔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俗称仔猪红痢,是由C型和/或A型产

              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仔猪高度致死性的肠毒血症,以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
              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为特征。

                   【病原】  产气荚膜梭菌,亦称魏氏梭菌,根据产毒素能力分为A、B、C、D和E五个
              血清型。一般认为,C型菌株是引起2周龄内仔猪肠毒血症与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原,A型

              菌株与哺乳及生长-肥育猪的肠道疾病有关,导致轻度的坏死性肠炎与绒毛退化,但越来
              越多的证据表明,A型菌株也是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荚膜,不运动,能形成芽孢,呈卵圆形,位于
              菌体中央。本菌为严格厌氧菌。细菌形成芽胞后,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80ºC 15~30min,

              100ºC 5min才被杀死,冻干保存至少10年其毒力和抗原性不发生变化。
                   本菌可产生致死毒素,主要是α和β毒素,可引起仔猪的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 1~3 日龄仔猪,1 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在同一猪群各
              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 100%,病死率一般为 20%~70%。此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
              猪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污染垫料及哺乳母猪的乳头,仔猪生后不久即经消化道感染发
              病。本病除猪和绵羊易感外,马、牛、鸡、兔等动物也可感染。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存在于人畜肠道、土壤、下水道和尘埃中,猪场一旦发生本
              病,不易清除。

                   【临床症状】按病程经过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仔猪出生后,1d内就可发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只见仔猪后躯沾满血样
              稀粪,病猪虚弱,很快进入濒死状态。少数病猪尚无血痢便昏倒和死亡。

                   急性型:最常见。病猪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消瘦、虚弱,病程
              常维持2d,一般在第三天死亡。

                   亚急性型: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粪,以后变成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病
              猪极度消瘦和脱水,一般5~7d死亡。

                   慢性型:病程1周以上,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病猪逐渐消瘦,
              生长停滞,数周后死亡或淘汰。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尤其是空肠出现长短不一的出血性坏死,外观肠壁呈
              深红色(彩图 76、77),两端界限分明,肠内充满气体、含血的液体及红褐色内容物并混
              有气泡,肠浆膜下层也有气泡。病程长者,肠壁增厚,肠黏膜坏死,有黄色或灰色坏死伪
              膜,易剥离。腹水增多呈血样。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

              室检查。查明病猪肠道是否存在 A 型或 C 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94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