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猪病防治
P. 104
成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在文献中描述相似病征的其他名称还有坏死性肠炎(NE)、增生
性出血性肠病(PHE)、猪回肠炎(PI)。
临床特征 慢性病例表现为育成猪间歇性下痢,食欲下降,生长迟缓;急性病例表现
为血样下痢和突然死亡。剖检特征为小肠及结肠黏膜增厚。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回肠和结肠
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
本病现已分布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病原】 胞内劳森菌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菌,长约 1.25~1.75μm,宽约 0.25~0.34μm,
多呈弯曲形、S 形或逗点状,无鞭毛和纤毛。革兰氏阴性,抗酸染色阳性,能被镀银染色
法着色,用改良 Ziehl—Neelsen 染色法细菌被染成红色。
该菌在不含细胞的培养基不能生长,也不适应鸡胚生长,但在鼠、猪和人肠细胞系上
能生长,感染细胞单层一般不出现细胞病变。该菌微需氧,环境控制在 O2∶CO2∶ H2∶
N2 为 6∶7∶7∶80,或只控制 CO2 为 5%即可生长。
该菌在 5~15℃环境中至少能存活 1~2 周,对季胺盐消毒剂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目前,该菌在细菌学的分类上尚无定论。16SrRNA 系统分析显示,该菌与脱硫弧菌
科其他成员的相似性为 91%,但该菌的脱硫能力尚未得到证明。
【流行病学】
易感性 猪是本病的易感动物,其次仓鼠、豚鼠、大鼠、雪貂、狐狸、家兔、羔羊、
幼驹、狗、鹿、猴、鸵鸟等也可发生本病。断乳猪至成年猪均有发病报道,但以 6~16 周
龄生长生长-肥育猪易感。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后 7d 可从粪便中检出病菌,感染猪排
菌时间不定,但至少为 10 周。
传播途径 病原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并随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
此外,鸟类、鼠类在本病的传播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天气突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
过高、更换饲料,并栏或转栏等应激以及抗菌药类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均可成为本病
的诱因。据国外报道,屠宰时大约 5%~30%的猪有该病的病变,有时达 40%;病死率一般
为 1%~10%,有时高达 40%~50% 。多数猪呈隐性感染,临床以慢性病例最常见,死亡率
不高,但可引起病猪生长缓慢,增加饲养成本。
【临床症状】人工感染潜伏期为 8~10d,自然感染潜伏期为 2~3 周,攻毒后 21d 达到
发病高峰。临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三型。
1.急性型 较少见,可发生于 4~12 月龄的成年猪。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贫血,血色水
样腹泻,病程稍长时,排黑色柏油样稀粪,后期转为黄色稀粪。有些突然死亡的猪仅见皮
肤苍白而粪便正常。该型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许多猪发病,死亡率高(12%~50%),尤其是
后备母猪。
2.慢性型 本型最常见,多发生于 6~20 周龄的生长猪。病猪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
郁,被毛粗乱,消瘦,皮肤苍白,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或呈糊状,有时混有血液
或坏死组织碎片。如症状较轻及无继发感染,有的猪在发病 4~6 周后可康复,但有的则成
为僵猪(彩图 80)。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