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猪病防治
P. 103
流行特点 本病无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各
种应激(如天气突变)、营养障碍、寄生虫和病毒感染等可导致暴发。本病多与猪瘟混合
感染(并发或继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程短。
【临床症状】
1.败血症型 病猪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呼吸困难,耳、四肢、腹下部等
皮肤有紫斑,有时后肢麻痹,粘液血性下痢或便秘,病死率很高,病程 1~4d。
2.小肠结肠炎型(亚急性和慢性型)临床常见的类型,病猪体温升高(40.5~41.5℃),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一般出现水样黄色恶臭下痢,呕吐,有时也出现呼
吸道症状。眼结膜潮红、肿胀,有粘性脓性分泌物,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发生溃疡。
病猪由于下痢、脱水而很快消瘦。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病程 2~3 周甚至
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死亡。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缓慢或
又复发。病死率 25%~50%。
【病理变化】
1.败血症型 病猪耳、胸腹下部皮肤有蓝紫色斑点。全身浆膜与黏膜以及各内脏有不
同程度的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脾脏肿大,
呈蓝紫色,硬度似橡皮,被膜上可见散在的出血点。肝肿大、充血、出血,有时肝实质可
见针尖至小米粒大黄灰色坏死点。肾皮质可见出血斑点。心包和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
肺常见淤血和水肿,小叶间质增宽,气管内有白色泡沫。卡他性胃炎及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彩图 78)。
2.小肠结肠炎型 亚急性和慢性的病猪尸体极度消瘦,在胸腹下部、四肢内侧等皮肤
上,可见绿豆大小的痂样湿疹。特征性的病变是回肠、盲肠、结肠呈局灶性或弥散性的纤
维素性坏死性炎症,黏膜表面坏死物呈糠麸样,剥开可见底部呈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
面(彩图 79)。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
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灰白色似脑髓样,并且常有散在的灰黄色
坏死灶,有时形成大的干酪样坏死物。脾肿大,色暗带蓝,似橡皮。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
死点。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前下部常有卡他性肺炎病灶。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病猪的血液、
脾、肝、淋巴结和肠内容物等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防制】
1.治疗 应尽早地治疗发病猪,首选药物为阿米卡星,其次是氟苯尼考、恩诺沙星、
卡那霉素等。与发病猪同圈、同舍的猪群采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对于慢性病猪应及时给
予淘汰。
2.预防 本病应从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等方面
着手。在本病的常发地区和猪场,应对仔猪进行疫苗接种。出生后一个月龄以上的仔猪均
可使用。
单元十三 猪增生性肠病
猪增生性肠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PPE)又称增生性肠炎,是生长育
96